我的留学生朋友小刘要回国了,回国做生意。 小刘今年五月份将从一家公立大专毕业。按他原先的计划,先想转到大学继续读个学位,然后找份工作,再申请移民,最后将父母给办过来,一家人在加拿大团聚,也了结了父母早年间出国未成的遗憾。求学,工作,家庭,这是一条极传统的路子,中规中矩,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符合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 令小刘的想法发生改变的是他两个同学兼朋友詹森和肖恩。实际上小刘和他俩交往的时间不久,小刘是在约半年前的一次聚会上认识他们两个的。据小刘讲,这两人的家庭背景都很优越,出国主要是混个文凭好给家里一个交待而已,所以他们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并不是学习,除了喝酒、唱歌、打游戏外,其它大部分时间都在琢磨着如何发财,发大财。 因为小刘为人诚恳实在,所以詹森和肖恩就把小刘引为知己,无话不谈。眼瞅着要毕业了,大家就要各奔前程了,他们就跟小刘说,别再读书了,还是趁年轻赶紧赚钱吧,并且向小刘介绍了一个赚大钱的机会。 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诱惑令小刘改变了多年的心愿。小刘说,他们做的是稀土生意,是上亿元的生意,一旦做成可就发大财了。小刘又告诉我,詹森有个朋友在国内是开金属矿的,这个朋友现在手里正好有一个稀土矿,现在国内稀土炒得这么热,光一个出口配额就能卖到四、五十万呢。说到这里,小刘语气里明显带有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我也为小刘能有这样的机会而高兴,可常识告诉我幸运肯定不会如此简单的降临。我问小刘,你知道什么是稀土吗?小刘说,知道点,但不是很多。我又问,那你知道詹森朋友的那个稀土矿有没有开采证?小刘说,应该有吧,不然做什么生意呀?我接着又问,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稀土被炒得这么热吗?小刘此时已有些不耐烦了,说,我又不是研究稀土的,就想做个生意,管那么多干吗?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说的一句名言。稀土又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战略金属”,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军工、电子等行业,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中国是稀土第一生产大国,但因为无序开发和竞争,稀土一度曾以”白菜价”被大量贱卖出口。近年出于环保和战略目的,中国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稀土的开采和出口管理。去年以来,更大幅削减稀土出口配额。为此,欧美很多对稀土有广泛需求的国家对中国的这种做法甚为不满。 正由于中国的调控,导致稀土的供需发生逆转,稀土的价格也随之节节攀升。于是很多人看准这个机会,想方设法谋求一张稀土开采证及获得更多的稀土出口配额,可这两样东西即便是对中国五矿、中国铝业这样的矿业巨头来说也并非易事,对一个私有企业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私有企业便违法开采,大肆走私,谋取暴利。我猜想这大概也就是小刘和他的朋友们所瞄准的机会。 后来小刘看我对他的想法有所疑虑,就跟我解释,这生意实际上是詹森和肖恩两个人一手操办的,所以他了解得不是很多,他俩应该比他懂得多。我说,既然他们把事情都办好了,那还要你做什么呢?他说因为大家都是朋友,所以有钱一起赚,况且他也需要投资,不过比他们两个少点,投个二、三十万就行了。二、三十万对他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我问,那你父母同意吗?他说正准备回去和父母商量呢。小刘最后说,眼看着别人都发财了,我却还在这里读书,就算读完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工作。正好有这个机会,干就干把大的,一下子就挣够了。 小刘的话让我想起了春节期间郭冬临演的一个小品,小品里郭冬临一个是成天着了魔一样琢磨着如何做大事、发大财的人,一天他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叫做三的人手里有一个六千吨的金山需要出手,而恰好另外一个叫做二的人手里握着四万亿的资金想买黄金,于是郭冬临便将他们两个搭桥,提取400个亿的佣金,发了大财。就在郭冬临想入非非如何庆祝发财成功的时候,精神病院院长给他打来电话,说那叫做三和二的人是他们精神病院的病人,并通知郭冬临也到医院进行精神病检查。小品的夸张是为了讽刺,可现实的情况是,如果留意,我们身边像小品中这样的做梦的还是大有人在的,甚至有时我们自己就是那样而不自知。做大生意,一夜暴富,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冲动。 我不知道小刘的父母最终是否会同意他的想法,但我知道此时任何冷水都不太可能将小刘浇醒,我也宁愿相信小刘和他朋友们的想法是现实可行的,虽然机会很渺茫,但年轻人有梦想无可厚非。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不让他去试试他是不会甘心的。有时候人必须要跌倒后才会变得更坚强,我不希望小刘跌倒,但我希望小刘能从此变得更加理性而坚强,因为他总归是我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