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回国发展的海归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人都是经历了10年左右的“打磨”后才获得成功。海归回国创业要想获得大成功,就必须学会在创业过程中“寂寞地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下一个硅谷很可能就出现在北京中关村,这绝非世界500强企业老总们的客套话。 中小型科技公司在中国发展面临财务贷款压力和市场拓展压力,根据我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与创业经验,中小科技企业要想在中国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生存,有三个方面值得海归们特别注意。 首先,获得资金的支持。这需要你有很好的头脑,能得到其他人的信任,让别人愿意把资金放在你身上,因为创业初期银行是不会给你贷款的,你也没有太多的抵押物。虽然政府的支持面很广,但最终能分到每个企业上的仍然有限,而且未必看得准。因此,创业者最好还是找民间资本的支持。 其次,保持研发的持续与稳定,不要死抱着一个技术不放,要充分及时地市场化,考虑进与退的时机。 第三,保持商业模式的“灵活”。各人经历不同,自由市场与政府体系内都客观存在潜在的市场。创业者需要保持模式的灵活,根据自身特点,各显神通。 根据我的观察,这三个方面是很多海归人才回国发展获得成功的“法宝”,因为这基本代表了硅谷的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为中国中关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在中国寻找机会发展的海归,我坚信他们能在国内做得很好,因为海归熟悉国际的情况,而“不熟悉”国内情况这个弱势是可以逐步改变的。用不了两年时间,他们就会逐渐熟悉国内市场,这并非不可以解决的问题。 从趋势上看,下一个硅谷会出现在中国,而且很可能就出现在中关村一带。这主要有两个理由,首先,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会不断消化新技术,消化的过程中也会创造出许多新需求,这些新的市场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新创造、新模式以及新管理,最终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推出新的创新。其次,中国的人才优势非常明显,在中关村一带聚集着中国一流的高校、顶级的科研机构。北京又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最强,这为重大的创新活动创造了坚实基础。 拿中国的科技园,包括中关村一带的科技园,与硅谷以及美国华盛顿、波士顿、纽约一带的高科技企业比较,硅谷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创业氛围更浓。虽然硅谷最初在加州的位置比较偏僻,但在那里聚集了一批风险资本,愿意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在硅谷,没有人敢小看小公司,因为很多小公司有很好的“想法”,有好的商业前景。 对比中关村,很多小公司没有品牌影响力,也很难分享政府资源,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向那里聚集。去美国上市的几家中国科技公司,也基本出自那里。不少已上市的科技公司老板把自己积累的财富又重新注入这一带的新公司,运用他们的经验、人脉帮助新公司在市场上独立生存与成长。这个路径和硅谷如今的发展非常相似。 目前,中国在实施“千人计划”,下一拨创新的主力很可能会出现在生物医药与无线通讯方面。对于有意回国发展的海归以及正在中国发展的海归,我的忠告就是回国发展特别是创业,需要经历很多难关,但是绝不能失信于人。一旦与别人的信任被打破,那么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终将难有作为。(陈忠苏 作者是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全景赛斯科技公司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