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1707人参与)显示,84.0%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加急时代”了,“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疲于奔命”成多数人同感,“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是当代人的共同感受。 疲于奔命似乎已经成为时代流行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感叹:“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每每听来,许多人不免心怀戚戚。也许这番感叹有点夸张,但我们像陀螺一样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 应该说,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这种生活状态应该弃绝。相反,必要的紧迫感,适当的危机意识,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不是坏事。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弦紧易崩,长时间的疲于奔命势必会给身体埋下隐患、带来重创。专家提醒,许多人是30岁的身体,60岁的心脏。也有人感叹,年轻时我们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是我们用金钱购买健康。频频发生的“过劳死”悲剧,使我们确信许多人早已在透支健康。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约有七成白领都属于“过劳模”一族。何谓“过劳模”?其工作强度比起劳模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上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我们为什么要疲于奔命?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不佳,好不容易谋得了一份职业。为饭碗计,我们必须陀螺式地疲于奔命;我们不敢起码的休息,因为“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我们学会了忍辱负重,因为“总裁总是在裁人、老板老是板着脸、经理经常不理人”,惟有多干少说、夹着尾巴做人才能保住饭碗;药价畸高,我们不敢看病,“小病拖、大病抗”;不敢乱花钱,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心理专家表示:“很多人都是因为购买价格过高的房子而背上高额房贷,从而导致了心理问题或疾病。”可以说,许多人不仅患上了身体疾病,还患上了心理疾病。 拿什么破解疲于奔命?首先,我们要善待自己。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大潮裹挟下,我们尽管无能为力,但适当的自己调适是必要的,主动给自己减压是可行的。爱惜自己,善待自己,尽可能地保持澹然的心境,抽空多一点体育锻炼。 其次,加强对相关法律的落实。其实,我国的《劳动法》和《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已经赋予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比如,《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但是我们看到,在许多地方。工人加班已成家常便饭,加班了也拿不到加班费。法律法规被虚置,劳动者的权益被肆意践踏,这样尴尬的局面不能听之任之了。 最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只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才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也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当然,归根结底,我们要摆脱疲于奔命的现状,离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了有关部门推行釜底抽薪之策,比如,尽快解决医疗、住房、教育这三大民生问题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