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围城》里的那句话,移民也是个“漆金的鸟笼”,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想进去的人有想法:清新的空气、优越的教育条件、更高的医疗水平……想出来的人也有感受:单调乏味的生活、巨大的心理落差、生存的现实压力……正如FT中文网《移民,后遗症》的文章,一种叫做“纠结”的情绪将与你如影随形。
天堂和地狱之间
小时候,电视台都在热播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记录了那一个时代移民者的悲欢离合。
王启明(姜文饰)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一句话,道尽移民的冰火两重天。
移民加拿大自1996年后在中国大陆变得热火起来。
奇怪的是,一些大陆精英移民加拿大后,除在最初几个星期里给亲友们写信或打电话发邮件之外,随后都归于沉默。
沉默实际上成为加拿大新移民最多的选择。这段沉默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很难说,有的几个月,更多的是几年,甚至十几年。
网络上流行的一份《加拿大华人移民生存报告》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这层沉默。一家中文网站招聘员工,月薪不超过3000加元,但应聘邮件却收到600多封。其中有些简历显示,当中许多人在国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要优越很多,但在国外都陷入了“王启明”的境遇,有的根本没工作。
对有技术背景的理工科新移民来说,要在国外找工作也远远不像移民公司所宣传的那么容易。更别说在大陆学社会人文专业的新移民,难度可想而知。
有些人,为了生存,只能放弃自己的专业。来自福建的阙先生虽然在英国名牌大学拿到了地质学的博士学位,但在加拿大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一心一意做保险。虽然换来成功,但理想也已走远。
在英国学习心理学的小申已经混迹了6年,但还要4年拿到永居,由于是冷门专业,不仅在英国不好找工作,回国也难以发展,更何况已经等了6年。
优势变成了劣势
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的小刘,曾在家乡政府部门工作。为了追求从小的留洋梦,他毅然决然辞去了众人羡慕的“铁饭碗”,只身来到加拿大。凭借不懈的努力,被加拿大名校卡尔顿大学贸易专业录取。可人算不如天算,硕士毕业后他“幸运地”赶上了2007年的金融危机。最终,他不得不找了份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落脚多伦多周边的卫星城。一年后拿到绿卡,贷款买了房子。
按理说,故事到了这里应该算是个美满结局。可小刘渐渐发现,这里的生活实在太无聊了。“很多人说,加拿大其实更适合老人居住,这话一点都不假。加拿大什么都不缺,就是生活节奏慢,吃饭慢,走路慢,连快递都慢……而且这里‘人烟稀少’,走在街上,我经常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毕业两年后,小刘带着他的加拿大绿卡,重回家乡。
回国后的小刘发现自己在家乡已难寻用武之地。“我毕竟读的是加拿大名牌大学,老家关于贸易的高级职位太少,看来要想在国内发展,恐怕还要去一线城市。”
于是折腾便成了常态,发展也成为了空谈。
最珍贵的也会走远
过来人都知道,现在的移民已经不是当初只身一人闯江湖的情景。家庭成员中那个负责夯实经济基础的一般是拉着行李箱做候鸟,另一半留守陪伴孩子读书。这种家庭体制导致一个家庭在对未来的规划中充满了观望和举棋不定。
老李是个移民之后家就散了的人。全家移民后的异乡团聚,远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天长地久,好像疲乏还没有消除,他和妻子就离婚了。
在他看来,移民难,天下尽知,而保全家庭,才是万难之首,只不过是发生的多,传出去的少。在移民家庭中,离婚的不在少数。无论是全家一起出去,还是一人先行,都很难打赢家庭保卫战。即便是胜利了,精神上完全没有“走私”的,又有多少呢?刀耕火种,等成了外国公民,家也就不存在了。(记者 杨子岩)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