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公布一份报告,表示本国每年为新移民花费230亿元,给纳税人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该机构还建议联邦政府出台更“实用”的政策,改革挑选移民的方法,半年找不到工作就哪来哪去。该报告一经出台,引起不同反响,批评者有之,谴责者有之。
其实对菲沙研究所此份报告的反弹,笔者认为是少见多怪了。倘若稍微对菲沙研究所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它所做的正是自己份内的“本职工作”,如果没有得出上述结论,对它来说就是一种“失职”,也就不成其为菲沙研究所了,而是一个别的什么研究机构。
在任何国家,对任何政治党派,都有自己的舆论机构,来为自身的意识形态对外发言。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又需要菲沙研究所发声了。
从历史上来看,菲沙研究所的此份报告并没有任何新意,只是对一以贯之的传统观点的再次重复。非要讲有什么区别的话,也就是发表的日期相对靠近一些罢了。今后某个时间段内,如果有需要的话,该研究所又会将这个报告改头换面,再copy一份出来,一系列争议之声就再度拼搏版面。
移民问题是菲沙研究所的老生常谈,对移民政策一直坚持右翼、甚至极右翼的观点。尤其是少数族裔或有色人种的移民,更构成菲沙研究所的抨击对象。我们不能不承认,菲沙研究所报告中所使用的某些数字或数据是真实的,是通过统计学和民调得出来的,这也就为其报告披上了一层所谓学理或学术的外衣,因此更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然而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同一种数据,同一组数字,可以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由于指导原则不同,出发点有别,就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这还是指大的方向。如果通过各种移花栽木的手段,在数据运用上偷梁换柱,打着研究的旗号,在字里行间中搞小动作,非但不是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学品乃至人品上都要打个问号。
据称,这份62页的“2011年移民与加拿大福利状况”(Immigration and the Canadian Welfare State 2011)报告,是菲沙研究所根据2006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87年至2004年新移民平均收入和纳税数据而做的统计和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加国的新移民平均薪水是其他加拿大人的72%,但是他们所缴的所得税仅为后者的一半。可是,新移民却和其他人一样享受政府的服务和补助,丝毫没有由于收入少而降低。如果对比缴纳的税款额和所获得的政府服务价值,新移民非但没有给本国的财政做出贡献,而且平均每人从政府那里“赚取”6000元,这意味着每年本国倒贴163亿至236亿元的税银给新移民群体。随着本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项目债务增加,本国已经难以承受由于“选择移民不当”(poorly selected immigrants)而带来的、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的额外开支。
菲沙研究所的上述成本估计,只是一面之词,是静态而非动态的概括,从根本上违反了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新移民的账不是那么算的,是以偏概全,是一叶障目,是盲人摸象。盲人手中摸到的是局部的真实,却看不到整体的形象,这对盲人来说是没有办法的。而菲沙研究所援列出一些单独的数据,却没有历史地发展地综合地看问题,是在有意规避新移民所带来的长远效果,以局部代替整体,以当下代替长期,以一点代替全面。作为有一定影响和分量的著名思想库,这是在误导社会舆论,是应该负一定责任的。
作为移民国家,加拿大如果没有人口结构的不断更新换代,如果没有持续的补充新血,日趋老龄化的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整个国家也就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可是在菲沙研究所那里,新移民却变成了人口老龄化的负担,这就本末倒置了,即倒因为果,把黄口小儿都明白的常识掩盖起来。
新移民给加拿大带来的正面影响,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后者在相当程度上是难以用精确的数字进行统计的。例如有助刺激经济成长,例如填补长期悬空职缺,等等。
任何移民都有一个从新到老的过程,这个过程或长或短。即便是上述报告的撰稿人,即便是菲沙研究所的研究大员们,祖上是印第安原住民的可能会凤毛麟角,最初八成也会是外来户,只不过来的祖籍国不同罢了。如果也是移民出身,那也就有作为新移民的时候,也有初来乍到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固定工作的时候。不能自己已经成了老移民,或者称为“老公民”,就站着说话不腰疼;就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