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赴美国生子的中国产妇由于产后大出血死亡。美国陪审团判决医院应赔偿该产妇家属520万美元。该判决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注意,但有些报道竟将重点放在高额赔偿金上,还称赞美国医院处理医患矛盾的方式。
要知道,北美医院对于自己的免责保护是极其缜密的,因此医院很少对医疗事故进行赔偿。
在这个事件中,如果不是产妇家属拍摄到主治医生在产妇大出血后自行离开ICU的录像,还不知道判决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呢。
一家中国媒体以《中美产妇死亡赔偿差距巨大》为题,观点极为偏颇,“在美国,对痛苦、精神损失的赔偿也不小,这是中美人身损害赔偿最大的不同,体现了美国法律对生命的真正尊重,体现了中国法律对生命的真正蔑视。”
从报道选取的角度就能看出国内编辑悄悄地给美国镀上了一层糖衣,认为西人的就是先进的,中国的就是落后的。其实这种不理性的想法,在加拿大也是广泛存在的。
西人经济独立,不向父母伸手?
新移民落地后不免感受到文化冲击,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互联网上搜索过来人的经验。华人家长在西方社会教育孩子时常常混乱不已,好不容易盼到孩子已经懂事、独立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个终极关卡——孩子提出离家外住。
“加拿大的年轻人一成年,绝大多数都搬出去住。他们以能够自立为荣,以‘啃老’为耻。而咱们中国的许多早已应该‘不惑’了的许多成年人,还在算计着如何‘啃老’而毫不知耻”,知名本地网站的1位中国移民网友Jennifer Lee在《枫叶之国面面观》中写道。
“外国孩子成年后必须搬出去住,中国人四世同堂天天挤在一起却不觉拥挤”,一家本地的中文媒体也这样总结。
确实华人在出国前就久仰“西人小孩”的大名,其标杆形象和“邻居家的孩子”有的一拼。在国人的心目中西人小孩有着独立自主,十八九岁后就不再跟家长伸手要钱的光辉形象。曾有新移民发现孩子太常跟着西人朋友派对玩乐,管教孩子时就冒出了这样的台词:“如果你可以像你的西人朋友一样不跟父母要钱,那我就不管你参不参加派对。”
25岁的安大略姑娘凯特琳·兰格也许“打破”了西人的光辉形象。她既非名人,也没有卷入任何新闻事件,仅仅因为她在上个月搬回新汉堡市和她的母亲玛约丽同住,就被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了一番。更令华人家长震惊的是凯特琳并不是作为特例被报道,她其实代表了加拿大越来越多的“飞去来一代”。
千禧一代通常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世代的年轻人频频回巢,就像飞去来器一样,抛出去又会飞回来,所以又被称为“飞去来一代”。西方社会对飞去来一代的评价相当负面,评价这些年轻人就像火箭发射失败一样,统统患上了“发射失败综合征”。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11年人口普查,25岁到29岁的成年人和父母同住的比例高达25.2%,也就是说4个年轻人里就有1个住在父母的房子里,这比1981年的数据多出足足一倍。加拿大加苑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何宇轩(Eric Ho)目前住在温哥华,他对记者表示:“我有一半的西人同学和客户是在23、24岁大学毕业、有了稳定工作后才搬出来住的。另一半,甚至要等到30几岁要结婚的时候才搬出。”
即便这些年轻人还清了学贷,终于有勇气再次启程,到了买房的时候,还是会向父母伸手,由此地产界还出现了一个热门名词——父母银行(Bank of Mom and Dad)。加拿大热播的电视真人秀《我买房、你付钱》(My House, Your Money)拍摄的就是加拿大父母给年轻子女买房的过程,可见父母资助子女买房的现象已经逐渐走向主流。
房贷保险公司Genworth Canada今年上半年针对首次购房者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父母银行是很多加拿大年轻人获得首付款的重要来源,从2010年至2014年,17%的首次购房者利用父母资助买房。过去两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8%。单看温哥华数据,从父母银行取得资金的比例高达40%。
“我至少有6成的西人客户获得了父母的援助”,何宇轩表示,他也认为西人父母资助小孩购房的做法已经是一种趋势。他看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帮助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房价高企的城市,如温哥华、多伦多。
何宇轩总结,会资助子女买房的西人,一般是退休老人,他们将原来的独立屋卖了之后,就会有能力帮助自己的孩子。除此之外,有经济能力的、知道在温哥华置产压力很大、善于计划的家长,也会早一点帮孩子铺路。
加拿大教育优越,老师素质高?
近几年温哥华出现了不少补习班,让华人家长很是心痒。上补习班,似乎就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子。不上补习班,又不满意这里散漫的公校教育。要不要送小孩去补习班还真是难题。
在加拿大,乃至欧美,孩子的天职不是“学习”,他们似乎要发挥自己的天性,就可轻松得到老师的肯定。那些经历过十年寒窗的华人家长,每每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语塞,因为“头悬梁、锥刺股”这类曾鞭策他们的口号已经不再适用这里的孩子了。有些家长被自由、宽松的教育所折服,情不自禁地感叹:“欧美教育实在是先进,发展了孩子的天性,老师的素质也高,从不打骂学生。”但是发展天性真是欧美宽松教育的初衷吗?老师很少打骂学生完全是因为老师的高素质吗?和中国高压的教育方式不同,就能说明欧美的教育更先进吗?
万事不离其宗,就BC省公校的各种教育制度,与核心问题——师资短缺分不开。教育局雇佣的教师数量减少,导致混班教学越来越普遍。而为了维护教师的权益,公校中的教师工会也应运而生。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校宽松、鼓励式的教育风格。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