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号称有40万华人,每年还有上万新移民从何遥远的国度前来登陆,华人社区俨然是个小社会,林林总总、五味杂陈,那么谁是大温华人社区最具争议的人群呢?记者连日来走访了大学教授、社区领袖、研究机构、新老移民,大致勾勒出一个粗浅的轮廓。
外逃贪官 争议指数:☆☆☆☆☆
温哥华华人社区有三大“特产”:贪官、大奶、吃喝玩。贪官首当其中,也是最不受人待见的人群。大陆外逃加拿大的贪官据说有500多人聚集在温哥华,实际数字还是个谜,但除了高山等几个被警方盯上的,其他逍遥法外者都隐姓埋名生活在我们身边,保不准还曾和大家一起爬过山、钓过鱼、喝过茶、聊过天、握过手、哼过红歌。
从一个贪官聚集的地方又来到一个贪官潜伏的地方,很多移民心里觉得特别扭,总有一种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感觉,一想到那些大陆贪官拿着人民的钱买豪宅包二奶养小三,浑身就会起鸡皮疙瘩。南京来的移民郑先生对记者说,咱们新移民的命怎么这么苦呢?好不容易从一个贪官横行的社会跑出来,如今又和这些曾经的“仇人”们共居一个城市,被“癞蛤蟆”盯上的感觉是实在不好受啊。
《人民日报》几年前有一篇报道,大陆自1992年至2007年6月底,外逃省部级(包括副省部级)87人、正地厅级320人、副地厅级1,920人、处级8,250人、副处级11,340人。共计16,000多人。这些人侵吞、携带出境资金就有10,000亿元以上。估计现在这个数字要翻番。
外逃贪官之所以无悬念地排在被人非议的第一位,是因为除了贪之外,还多了一个逃,外逃的贪官比留守的贪官更加让人厌恶,他们是海外华人中最衣食无忧的一群,同时也是最不能站在阳光下的一群异类,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
侨社领袖 争议指数:☆☆☆☆
很多人搞不清侨领算是什么样的“干部”,因为基本上都是自我任命或者“小圈子”委任,且常常代表侨社讲话,所以争议较大。
列治文有位今年52岁的移民陆先生回忆,第一次知道“侨领”这个名词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在电影院里看《新闻简报》:记得有一次一个北美华侨支持祖国统一的什么联盟的头头来了,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时就想,这是个多大的组织啊,他们来支持我们的文化革命和祖国统一大业,这对亿万人民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啊。到了加拿大才知道,这些机构和社团恐怕都大的估计不到五十人,少的就是会长一个“光杆司令”。
在加拿大卑诗省,花上100元(便宜的就是40多元)就可以建立个协会,协会往往可以往大里说,什么联邦、泛美、北美、国际、全加等。然后折返大陆,遭遇各种各样热情隆重的接待。有的某某省的同乡会,早就变成家庭作坊,从来不见过他们选举,不是夫妻档就是兄弟连还有姐妹花。更有“一人侨团”、空壳组织、五块牌子一套班子机构等。近期,温哥华的华人社团开始向国际化迈进,有个搞瓷砖生意的生意人发起成立了一个世界侨民互助会,还有一位老中医搞了一个国际耆英协会,侨领也从仅仅是华人社区向联合国教科文机构管辖的区域转变,俨然成为“国际组织”负责人的态势。但是,此间观察家认为,这是现象将加剧侨领的争议性,对华人社区良性发展不利。
大奶 争议指数:☆☆☆
温哥华有北美第一“大奶之都”之称。所谓大奶通常是指:老公不在身边或被其抛弃,自己和孩子在这里生活的众多女性。不过,最新的注释基本上是指:其丈夫在大陆或者他出包养了二奶或三奶或N奶的不幸女性。也有部分女性是因为丈夫怕一夫多妻的齐人之福出状况,而把糟糠之妻“遣送”过来的。大奶之比喻虽然很鲜活,但足以反映中国语言的表达有的时候是多么恶毒。
大奶属于一群在感情生活中不幸的女性,属于和花心丈夫作斗争中的失败一方,但大奶群体普遍富有,有些人生活得过于招摇,因此,也降低了人们对其的同情心。大奶大都是个性坚强的人。她们需要面对感情的纠结甚至是背叛,需要直面生活的磨难和蹉跎,需要消解子女成长的烦恼和疑惑。汗水和眼泪交织着,困苦和亲情缠绕着。但大奶也是孤独的。她们的世界是灰色的,当爱情成为一种往事,当甜蜜变成传说,温哥华的壮美河山只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她们心灵的世界缺少一种光亮,而这种光亮再次出现的几率又极其低微。她们在和心理生理做一番搏斗,表面平和内心飞扬。有的人坚韧,有的人迷失。
炫富留学生 争议指数:☆☆☆
目前能够砸大钱来海外读书的,大多都属于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的家庭。西门菲沙大学有个班级里面18个中国留学生,家庭资产最少的也有1,200万人民币。一位老师说,这些孩子生活在和中国一般百姓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驾豪车、挎名包、泡美眉,几乎成了留学生的“主课”,而对于世界风云、国家大计、环境保护、普世价值,他们大多处在半萌芽状态。
温哥华是中国留学生居留和学习的重镇,应该说大多数留学生还是积极向上的,但近年来飙车、制假、炫富事件常常和这个群体有关,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忧虑。
此间观察家认为,今天的留学生亟待提升自己形象,不然和崛起的大国并不相称,但面对“宠坏的一代”,似乎很难有好的解决方案。
华裔政客 争议指数:☆☆
从郑天华(Douglas Jung)1957年6月10日竞选成功,成为第一位加拿大联邦国会华裔议员起,华人参政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半个多世纪之后,在温哥华我们看到无论是国会议员、省议员还是市议员,都有华人的面孔。
然而,华人参政也是毁誉参半。有些人靠街头民主运动发家,最后又和原先倡导的精神渐行渐远。甚至在同性恋、禁止毒品等议题上过于“权谋”,最终黯然退出政坛。也有的人因自己努力加上机缘巧合当选,可是终日忙于事务,疏于和选取民众的沟通,甚至还处处彰显一种“傲慢”,也令不少人跌了眼镜。还有的华裔民意代表依靠党派的夹持上台,参政素质尚待提高。
时事评论员 争议指数:☆☆
时事评论员在海外华裔社区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兴趣或者说爱好,因为大凡这些评论员无论唾沫横飞到何种地步,基本上是没有一分钱收入的。时事评论员大致分为几种类别,一种属“万金油”,什么话题都可以高谈阔论,头头是道。一种“土特产”,在两岸三地和加国事务中,只熟悉某个区域的问题。在评论的观点上,大致分为“主旋律”派,一般是以支持大陆政府立场面目出现。还有一种“麻辣烫“派,常以批评大陆立场示人。由于时事评论员立场的差异,常常会产生很多争议。坚持立场的双方常常互不服气,无论在电视评论对谈节目还是在电台直播的评论节目中,嘉宾和各自立场的听众观众常常互相对掐,这已经成为温哥华闲暇生活的一道风景。(作者:陈晓峰)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