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 - 交友 - 服务 - 收藏 - 设为主页
加拿大华人网
新闻 | 移民 | 留学 | 工作 | 房产 | 汽车 | 理财 | 美食 | 健康 | 交友 | 情感
分类 | 活动 | 黄页 | 便民 | 网址 | 打折 | 旅游 | 视频 | 直播 | 英语 | 文化
论坛 | 时评 | 吹水 | 军事 | 历史
家园 | 加国 | 快乐 | 亲子 | 厨房
新 闻 加国 | 大陆 | 港台 | 国际 | 财经证券 | 数码科技 | 明星娱乐 | 体育竞技 | 环球军事 | 社会万象
当前位置:首页 > 移民 > 移民感受 新闻排行榜 看新闻请收藏本站网址 进入论坛 头条一览

中国人海外生存之惑

www.sinoca.com 2013-01-08  BBC  [复制链接]  字体:

  饮食篇

  最近一部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几乎是掏空了中国人的胃和情感。对于海漂们来说,熟悉的家乡味道,热恋的各地小吃,你我自儿时起便熟悉的味道和记忆,连同潜伏多年的思乡情感,全部翻江倒海,一一倾倒了出来。谈吃,是一个微妙,细碎,却又丰富的事。

  带榨菜的中国人

  上月接待一个来英国参观的艺术家,发现她一个有趣的习惯,不管去哪个餐馆,她一定随身带点国内的辣酱,榨菜之类的,用来佐餐。这个习惯有点逗。

  这让我想起一位旅途中的伙伴:芳,一个来英国短暂停留一年的研究生。我们的旅行相当愉快,可是吃东西却很麻烦,她是非中餐不吃,这可让我头大。我们去的都是小镇小村,要寻中餐,谈何容易。还好,我随身带着几包方便面,偶尔也能凑合过去。

  每个刚到英国的人,大概都会经历这样一个煎熬期:食物怎么也吃不惯。国内丰富的菜式,味道丰厚,哪里是这简单的三明治,薯条炸鱼可以媲美的?我刚来英国读研那一年,同学们很热衷于课后相约一起午餐,聚在一起闲聊,学校,功课,时事,八卦,什么都扯,当然午餐也无非是咖啡,三明治了。当时我固执的落单了,谁要吃那冷冰冰的三明治?一定是回家吃热饭菜,暖乎乎的,给自己在这大冷天里增加点热量吧。不过,也因此错过了和同学建立关系,商讨学习的机会。胃重要,还是功课,社交重要,我承认当年做得比较失败,选择了最本能的需要:吃。如果还可以重来,我肯定会选择随大家吃三明治。毕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互相商讨学业,建立伙伴关系,更为重要。肚子,委屈也就委屈了吧。

  对于和吃的抗争,每个刚来英国的人应该都会经历一段不小的波折,吃着英国本地乏味的食物,硬撑着,扛不住了就呼朋唤友一起下馆子,大快朵颐慰劳自己一番,然后默默的拿起锅铲,网上找着菜谱,算了,还是自己下厨吧。不管过去是否曾经做过饭,还是没做过饭,都得硬着头皮上了,胡乱翻炒,炖煮,加上各色酱料,也能凑合着吃,时间久了,各自的厨艺增长迅速,令自己都刮目相看。这不知道是不是也算留学海外的收获之一?

  在英国能吃到什么?

  英国人常常自嘲是食物最乏味的国家。招牌菜炸鱼和薯条,英式早餐,还有点名声的就是Sunday Roast和Yorkshire Pudding了,花样不多,味道简单直白。我大概是用了一年才适应吃这些食物,不过,一旦吃习惯了,英国特色也成了另一种风味,偶尔还要吃一吃,温习一下。可见习惯这东西真是可怕,从接受,认同,到想念,所花费的时间不需要很久,很快它就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奶酪也吃出了甜头,蔬菜也常常生着吃,炸薯条肥硕芳香,还有其它如喝加奶加糖的英式红茶,饭后再来一份甜点等等西式习惯,都一一被收拢过来。

  和英国人谈吃,他们也会特别自豪的发来另一番妙论,“我们是一个包容的国家,你看在这里可以吃到各国食物,从中东到中国,欧洲到南美,各国餐馆应有尽有。”言下之意,我大英帝国要的就是收纳,何必自己发愁自创一套食物烹饪方法呢?不过英国餐馆的多样性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伦敦。而英国人也毫不吝啬的奉献对他国食物的赞美和热爱,问起他们最爱的菜式,答案会是印度菜,日本菜,中国菜等等,并附上热情洋溢之词,让你难以怀疑其诚意。

  这种包容也会体现在英国超市的食物供应上面,品种也是常常不局限于本国。其他不说,在中国食物方面,除了一些酱料,蔬菜之外,连猪脚,鱼头,鸡爪这些英国人根本不吃的食物都可以买到,算是比较贴心了。

  也难怪我们这些身居海外的人被培养成了实实在在的“吃货”,他国的食物要吃,本国的食物当然不会放过。有些时候,食物还是打开人际关系的一扇门,毕竟,说起中国食物,哪个老外不流口水呢?

  包子“外交”

  包子是伦敦某位资深中文老师的一柄温柔利器。

  来英国数10年,她一路打拼,旗下的中文教育机构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她本人在圈内人缘也颇好。每次由她组织的节庆活动或者讲座,总有一样少不了:包子。她专门找人手工做的大包子,馅料齐全,荤素搭配,用保鲜袋封起,方便易取,热腾腾,香喷喷。活动结束后,一众人等大口咬着包子,热火朝天的讨论,场景看起来颇为有趣,也颇为熟悉,仿佛感觉回到了国内。能在伦敦吃到手工做的包子,真香啊。

  有一次国内某公司高管应邀发表演讲,会后照例供应包子。他赞不绝口,连连说这大概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包子!——这包子应该没什么特殊,只是他出差到了英国,不期然吃到了这香喷喷的包子,嘴里品尝的和内心思念的相逢在一起,使这味道独特而难忘吧。

  另外一个朋友和包子的故事也很有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带给英国男友几个包子,男友则发明了一种新吃法:烤包子。蒸好的包子放在烤箱里,烤到表皮焦黄,咬下去香脆,中间馅料松软,确实是另一种味道。男友觉得味道难忘,便在FACEBOOK上炫耀:你看,我吃到了最大的DUMPLING(饺子),次日他便带着烤包子去办公室招摇去了,遂引来无数好评加追捧,和好奇:此等美味,好似在中餐馆没吃过。我朋友知道后非常不屑,“这有什么,中国美食多了去了,包子只不过是最普通的街头小食。”从此,包子的名声开始传开,除了她常常赠送英国朋友包子之外,还会组织去一些地道的中餐馆吃饭,她的这些英国朋友慢慢认识到:中国美食不仅仅只有Dim sum(点心,指港式茶点), sweet sour ribs(酸甜排骨), 和炒面炒饭等。中国的菜系就有八大呢,旗下各类各式的菜品就不一一细说了,慢慢去找餐馆发现吧。

  据最新消息说,她居然已经成功的让凤爪在几位英国女性朋友间流行,理由是“这是多数中国女性的最爱,它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可以增加皮肤弹性。”我知道这听起来像广告,我也知道不管英国女性怎么吃凤爪,她们的肤质还是赶不上咱们亚洲人,但是,美食美味,你我共享,饕餮当下,有何之错呢?

  吃什么,如何吃,吃得好不好,每个人在海外的体会各不相同。但是说到底,不管外面食物如何之丰富美味,你心深处最念念不忘的也许还是地道的家乡菜吧?只是人在海外,这滋味沉淀出了另一种味道。曾有一回国度假的朋友跟我们抱怨食物过于丰盛,居然想念英国的简单素食。被我们一顿痛扁:这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么?扁虽扁,我们却似乎也能有些体会:美味虽好,天天享用,也会乏味;热闹虽好,天天折腾,只怕也想寻求一个人猫在国外的清静。在海外的生活,除却浮华,艰苦自立,虽然有无数苦处,但却也好似那吃沙拉吃乏味食物的苦日子,日子久了,却也吃出淡淡甜味。

  我们大概还得这样继续下去,在这片新的地方寻觅各类新式食物,也一遍遍的寻找和复制思念中的家乡味道。新鲜和怀旧一体,东方和西方一味,熬成的滋味,也只有你我各自细细品尝了。

  中文篇

  思乡的情绪却若有似无的萦绕心头,对语言的思念便是一个最直接的佐证。

  有位老友,经常在下班回家的车上打电话给我,火车上手机信号不好,电话老断,我常抱怨:“你能不能找个信号好的地方打给我啊?” 她说:"亲爱的,信号好的时候我就没时间了。我就想跟你说说普通话嘛。"

  发酵的情感

  或许我们会有同感,在国外呆得不长不短,思乡的情绪却若有似无的萦绕心头,对语言的思念便是一个最直接的佐证。

  有几个行业内的朋友,大家常常碰头,交流有无,时事新闻,彼此心得,聚在一起劳劳瞌,非常痛快。另有三五好友,常会相约于查令阁中文图书馆 ,或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捞几本中文书看。虽然书不新,也谈不上当下最畅销的,老的书,中文字,找找中文阅读的感觉。偶尔也会成群结队去卡拉OK,歌是老歌,调是老调,不变的是开怀。有时候仅仅只看那些MTV画面,虽然已经过时,却是怀旧动人。还有一行行简繁体字,看起来多么亲切。卡拉OK,不是吼出来的高音,却是在音乐、文字、荧幕共同营造下,催生出的熟悉感回味调,在心头轻吟浅唱。--偶尔唱唱,有益健康。

  出门在外,看到人群堆里有个中国面孔,大多也很快就会熟络起来。他乡遇老乡,哪管那么多,扯开了再说,于是旁若无人的攀谈起来。一样的语言,相似的口音,轻易就把两个陌生人拉得很近:你来自哪里,来英国多少年了,工作婚否等等,一一谈开,越说越近。当然,不排除有些老乡并不认你这个老乡,他们或许故作矜持、礼貌的朝你点点头,然后脱口而出流利的英文,和身旁的老外聊开了去,连个excuse me都舍不得抛个你。更有甚者,眼神都不会飘过你热切的脸庞,直接把东方面孔忽略---这个时候不要心生愤愤,人在海外奔波都不容易,理解一下别人的处境吧。

  出国时信誓旦旦要苦练英文的,没想到,英文不敢说已经流利地道,对中文的思念却暗地里悄悄滋长,萦于心头,难以抹去。思乡这回事,语言大概是最直接的一个出口,学者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在老百姓身上就是“几天不说中文,想得慌”。你有这样的感受么?因为想念,所以开聊。于是规律性的,某个时段是和国内朋友,亲人畅聊的时候。QQ上线,互问近况,电话响起,没完没了。

  中文,中文

  如果你去过伦敦书展,或者去过一些中文学校,看到一摞摞成堆的汉语教材,比如快乐汉语,汉语900句,中文实用会话,等等,你肯定心里很痛快:总算有今天!想当年咱们一个个啃英文,成堆成堆买英文书的时候,不也是这样的情形么?看着老外坑哧吭哧卷舌,学声调,发音,模样极其可爱,但是那个费劲程度不亚于我们当年憋红了脸学音标,背单词。风水轮流转啊,也不到30年,这个语言趋势又倒过来了!

  于是很多人做起了汉语老师,如同当年纷纷涌入中国的英语老师一样,汉语教育的需求日渐看涨。教中文,也如同把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重新回炉一样,温故而知新,儿时学习大多是迫于教育升学压力,估计谈不上求知若渴的程度,如今再回炉,却总有新的发现,比如那些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文化节庆渊源,在重新讲给老外的时候,自己也油然而生愉悦,一种老知识新谈的愉悦,一种把搁置的旧物重新找出来,掸掸尘,安放,居然散发异样光彩的愉悦,更多的,好像是为自己找到了文化上的归属感而心安,自己的生理身份和语言文化身份再次得到了默契重回。人在海外,各国各群的文化汇集,固然新鲜,新鲜过后,还是自己最本源的最为亲切。所谓乡愁,大概由此而生。

  有个朋友说,有时候我会读些相当酸的文字,风花雪月,文艺泛滥。没啥,就是让心里滋养一下。清晨一读,睡前一阅,哪怕片言只语,也觉得安慰。热爱文字的人,大概会有同样感受,横,撇,竖,捺,方块字,每个字组在一起,表意表形,很难说西语可以带给你同样的共鸣。

  因为工作需要,有时候我也要写写英文文章,掌握另一种语言确有自如方便处,好奇心使然也会促使你探究它背后的异国文化,也不乏乐趣。然而,相比之下,不可否认,对英文还是会有些距离感和生疏感,和熟练程度无关,而是在内心已然固有的、难以表达的亲密度,只给了汉语。这是伴随着我们出生成长呀呀学语就使用的表达方式,从一笔一画练习开始的文字,没有办法,我们已经太习惯它了。习惯而生出的情感,很难取代和忘记。

  不在海外生活,大概体会不到这种对本国语言的热爱。当很多人羡慕你可以流利使用英文的时候(国内考研,就业,升级,英文是必考科目,很多人对此苦恼不已,包括我们这些漂在海外的人,当年何曾不是苦过?考鸭(雅思),考(4、6)级,谁不是脱几层皮才熬过来--当然天赋秉异,语言才华超常者除外),你却开始了对中文的重新排位。

  学过,用过,翻过,异国语言自有特色,到最后,还是自己的语言最好,这个已经从出生就给你烙上了的身份标签,它是和中文联系在一起的,或许终身不能抹去。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华裔女在加拿大遭遇家暴:老公打过之后报警抓走我
下一篇:加拿大如何禁烟?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昵称: 留空为匿名
相关文章
·[财经证券] 中国投资移民潮流失150亿美元·[留学动态] 发放留学签证只认名校 移民部将推出
·[移民动态] 新技术移民重语言能力 要求苛刻难倒·[财经证券] 资产过亿中国富人27%移民 3年超170亿
·[加国] 温哥华17岁华裔四川籍女移民获美国名·[移民动态] 加拿大“一刀切”政策后移民积案仍有
·[移民动态] 拿到工签不等于能找到工作 留学生仍·[移民动态] 驻加大使章均赛谈移民新策 并非对中
·[移民动态] 新移民登陆人数中国再登榜首 仍然青·[移民动态] 中国移民申请大幅锐减
进入焦点图片专题
国外真是天堂?看看芝加哥中国城的华人住宅(组图)
国外真是天堂?看看芝加哥
图揭150年前中国人间百态 他们都怎样活着?(组图)
图揭150年前中国人间百态
风流抗日将军的传奇故事 一生拥有40位妻妾(组图)
风流抗日将军的传奇故事
乳沟都堕落了 这年头女人8个不能信的地方(组图)
乳沟都堕落了 这年头女人8
想要全裸的好去处 世界上最性感浪漫的沙滩(组图)
想要全裸的好去处 世界上
巴西,一个盛产美臀的国度:圆润丰满光泽好(组图)
巴西,一个盛产美臀的国度:
抗美援朝 为何中朝战俘十倍于联合国军战俘?(图)
抗美援朝 为何中朝战俘十
探访全球最大性用品厂 情趣产品生产全过程(组图)
探访全球最大性用品厂 情
编辑推荐阅读
本周点击排行
  • 24小时论坛热点
  • 本周论坛热点
  • 本月论坛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