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亲情也是隔不断的。有人将父母移民过来与自己同住,有人申请父母探亲,这就难免遇到与长辈相处的问题。
单身的成年子女与父母存在代沟,处理事情有差异,但血浓于水,什么问题都好化解;对于已婚的家庭来说,就有了父母与子女关系、婆媳关系、岳父母与女婿的关系,相处的难度更大,
如果非得跟一方的父母一起住,就得考虑配偶的感受,毕竟,两代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会有差异,姻亲不同于血亲,相处就更讲究艺术。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一个人结婚,实际上就与对方的家庭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我的妈妈就是你的妈妈,你的爸爸就是我的爸爸”,讲起来含情脉脉,演绎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关系处理得水平各异,有的家庭和和睦睦,充满亲情,有的则明争暗斗,火药味道浓郁。
是否与长辈同住,怎样相处,是很私人的事,每个人有自己的感受和处理方式。记者访问了几位华裔移民,请他们与大家分享与父母、公婆、岳父母相处的故事。
婆婆探亲一年 媳妇度日如年
高女士的公公婆婆是善良勤劳的人,但他们来探亲的一年,让她度日如年。
高女士和先生都做全职工作,儿子上中学,平时家里没时间收拾,显得挺乱的。公婆来探亲,先帮他家大大地搞了卫生,连窗玻璃都擦干凈了。回到家,老人还给做好了饭。高女士觉得省了一些事儿。但家里有了长辈,每天都需要客气。碗当然是一定要抢着洗的,如果回家时婆婆正在煮饭,一定得在厨房陪着聊天,如果想坐下歇会儿,等着吃饭,婆婆就会不高兴。
有一天,高女士回家,发现婆婆把她的衣服全翻出来了,重新帮她收拾,知道老人是好意,但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自己的衣服虽然乱,但还是不喜欢别人动。
婆婆帮她收拾好了,还教育她:“衣服别买这么多,不需要的就别买了。”高女士虽然嘴里答应,但心里嘀咕:“我是不是需要,她怎么知道?”每次高女士买回东西,如果给婆婆看到了,一定会问她多少钱,然后说她买贵了。
另外一天,高女士回家,看到家里大变样了。公公婆婆把她家的沙发、餐桌都重新摆过了。高女士感到一股怒火升上喉头,极力忍住才没发作。她发现,自己家已经被“鸠占鹊巢”了,婆婆已经替她做女主人了。
先生的弟弟妹妹都在温哥华,于是周末就成了先生家的家庭聚会,公公婆婆欢天喜地买了很多东西,做成丰富的一桌菜,等他们走时,还给他们带水果,水果也是用高女士家的钱买的。
高女士的先生很享受他们一家团聚的时光,把家里有多少存款,想做什么计划,一股脑地跟他的父母家人商量,完全把高女士当了局外人。当高女士流露出对他们家人来得太频繁的不满时,先生说:“我真是很奇怪,你怎么不喜欢跟家里人在一起呢?”高女士说:“我当然喜欢跟家人在一起来。但这是你的家人,不是我的家人。”
“他们探亲的日子,我完全没有私人空间了。”高女士说,公公婆婆完全没有“私人空间”这个概念,他们认为高女士不欢迎他们,是小气,怕花钱。
探亲的日子延期,再延期,直到一年后,公婆才走。公婆在早晨锻炼时结交了一些年长的朋友,在朋友的建议下,有了移民的念头。公婆走后,高女士和先生又为是否为公婆办移民搞得很不愉快。“他们来了,我就没家了。”高女士说。
失业后难找工 “金龟婿”变磨心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实际生活中却不完全如此。Susan的父母就不喜欢女婿Peter。父母和Peter的沖突,几乎使Susan有了离婚的念头。
本来,Susan的先生是父母的朋友介绍的,父母很喜欢,那时Peter是留学生,父母觉得这个女婿有前途。果然,Peter大学毕业后,在大公司工作,收入很高。那时,在Susan父母眼里,Peter称得上是“金龟婿”。
后来,Peter将 Susan办了移民,两人在加拿大团聚了,还买了个独立屋。生下儿子不久,Susan就申请父母探亲,过来帮忙带外孙。老人喜欢加拿大,就帮他们办了移民。
谁知,住得越久,Susan的父母就越来越看不惯Peter了。Peter在一家大公司失业后,就没再找工作。一家三口再加上岳父母共5口人全靠Susan的一个人的收入在过日子。Susan在西人大公司工作,收入不错,足可以养家。但她父母就是看着女婿游手好闲的不顺眼。
Peter的最初的想法是,趁着拿EI,好好休息一下,再找工作。于是,他就在家上网,跟孩子玩,没认真去找工作。EI的时间过了,他发了一些简歷出去,但遇上了经济不景气,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合适的岗位他又不愿意屈就,就把找工作的事耽误下来了。就这样在家呆了两年。岳父母的脸色越来越差了。在他们的“挑拨”下,Susan也开始对Peter不满了。
本来,在加拿大,有一段时间不上班不是太大的过错。Peter的想法是,自己工作很多年了,对家里也有贡献,家里买房子的钱就主要是他出的。即使自己休息一段时间,家里经济也过得去,他就想好好放松放松,在家里剪剪院子里的草,上上网,陪陪孩子。岳父母一直唠叨,逼他去上班,就让他很反感。
岳父母的一些做法也让他不高兴,比如在加拿大住半年,回国住半年,来回机票都是Susan出。Peter说,为什么要半年回去一次呢?一年回去一次不是更省钱?
岳父母和Peter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但大家都忍,没太发作。Peter回了一趟国,回来前,Susan交代他给邻居带一些礼物,他照办了。他一进家门,岳父母就让他赶紧打开行李,把礼物送给邻居。因为时差,回家后他就想蒙头大睡,没有马上打开行李。岳父母不顾他有多疲倦,坚持催他打开行李。他火了,就大声骂:“你们滚!”
事后Susan告诉Peter,父母急于送礼物给邻居,因为Susan上班时,孩子得急病,是邻居帮忙送医院急诊的。他们急于表达感谢,所以催Peter拿礼物。虽然事出有因,但Peter再也不愿跟岳父母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在很强势的岳父母阴影下生活,太辛苦了。
但Susan情急之下也向Peter发飙:“你让我父母滚?离婚!”她一直听父母说Peter游手好闲,现在也相信了。
虽然在亲友的调解下,Susan和Peter没离婚,但与Susan父母的相处,仍是一个难题。
把爱发脾气的妈妈从老人院接回家
走进Lulu的家,发现原来放沙发的位置空了。她说,刚把一个沙发送了朋友,新腾出来一个角落,准备放妈妈的轮椅。
Lulu的妈妈中风后不能站立和行走,现在住在老人院,她每天去给妈妈送两顿饭,午饭和晚饭,还为妈妈煮好中药送过去。最近,正安排妈妈回家住,自己照顾妈妈。
为什么要接回来?这不是给自己添了大麻烦?Lulu是做销售的,工作很忙,虽然不坐班,很多时候可以在家工作,但有很多的事务需要处理。她说,计划请一个钟点工帮忙做家务和煮饭。希望可以忙得过来。
让Lulu有点担心的倒不是照顾妈妈,而是妈妈发脾气。在老人院,Lulu的妈妈是出了名的爱发脾气。发脾气的对象很多,可以是护士,也可以是病友。但回到家里,经常面对的只有Lulu和钟点工了。“我担心她把我当成箭靶,”Lulu说。
理解老人心态
当Lulu去老人院看妈妈时,从走廊经过,老人院的病友们经常告诉她:“你妈妈又发火了。”妈妈发火往往因为小事,比如提供的饭她不喜欢吃。谁问她,她就骂谁,Lulu去看她,当头就是一顿骂。
老人院认为Lulu的妈妈有忧郁癥倾向,给她打一种针,让她入睡,Lulu觉得妈妈反应慢了。她自己的判断是,妈妈没得忧郁癥,只是心情不好。她瞭解妈妈。
她妈妈是独生女,从小被家人宠坏了,脾气很刁。现在生病了,想喝水也拿不了,想下楼散步更是不可能。就连上厕所都得有人帮。妈妈虽然瘫痪了,但头脑很清醒,心里难受。老人院人手很紧,老人都认为自己的事很急,但护理人员没时间管你。发火才能引起注意,把自己要做的事办成。
很多年轻人都以为等自己老了,可以把自己“交给国家”。Lulu说,妈妈住进老人院后,她才知道,这是不可行的。
Lulu的妈妈住的老人院,住的几乎都是瘫痪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光是简单的大小便,就是个大问题。护士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这些老人,给他们包上尿布,而不是带他们上厕所。换尿布也不是随时换,而是定时换。
对于不懂事的婴儿来说,包有大小便的尿布可能不是大问题,而对于头脑清醒的老人来说,这是很痛苦的事。如果在刚换完尿布后就大小便了,会被尿布包等几个小时。
如果把妈妈接回家,自己辛苦一点,妈妈大小便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Lulu说,如果她感觉舒服了,可能脾气也会好一些。
从小跟妈妈亲
Lulu来自香港,最初来温哥华是因为留学,后来全家移民加拿大。小时候在香港时,父亲开餐馆,经常在外打麻将,母亲一个人照顾6个孩子,很辛苦。排行最小的Lulu从小就跟妈妈亲,她告诉记者:“我在七八岁时,就对自己说,长大以后一定要养活妈妈,给她买大房子。”
父母年纪不太大时,Lulu努力赚钱为家里的大房子做贡献。父母年纪大了,为了生活更方便,她家从素里的大房子搬到了烈治文的公寓。几年前,父亲得了癌癥,母亲虽然没瘫痪,但已经行动不便。他们都跟Lulu住。Lulu每天为他们熬中药。过几天就需要到中药房配药。有的配料断货,要跑两三家店才买得到。每天早晨8点钟起床,忙到深夜,有时需要夜里1点钟才能休息。
Lulu的爸爸去世后,她妈妈的病情也恶化了。Lulu说,本来妈妈虽然行动不便,还是可以去厨房热饭的。那一天,Lulu上班去了,妈妈去厨房,打开炉子后,就摔倒了。几个小时没有爬起来。邻居闻到焦煳味,报了警,妈妈被送到医院,然后就被转到了老人院,这样一住就是4年。
小时候,妈妈照顾几个孩子很辛苦。Lulu说:“我还经常挑剔早餐不好吃,跟妈妈发脾气。现在轮到她跟发脾气了,真是报应。”
认清自己才能原谅别人
这几年与爱发脾气的妈妈相处,Lulu学到了很多东西。她说,不管是与父母,还是与兄妹、岳父母、公婆相处,透彻瞭解对方的状况是很重要的。遇到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有人大发脾气,有人可以轻松处理?Lulu说,懂得处理的人,不会搞乱情绪,不需要发脾气;有些人不会处理面临的问题,就用生气、发脾气掩饰自己的能力不够,先发制人。如果一遇到问题就想发脾气,说明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大了。发了脾气,问题还是没解决,而是把问题押后了,问题就越滚越大了。
Lulu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人,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我们需要确认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懂的东西,也有不懂的东西。不需要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就可以了。能够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缺点后,人就更自信了,也可以包容别人了。”
她说,对自己不能处理的事情,要能够接受,征求别人的意见,寻求帮助。能够请教和跟别人学习,是自信的表现。
一般人都不喜欢跟老人相处,认为老人不可理喻。Lulu说,去老人院多了,想到自己也会变老,可能也会像他们一样。Lulu说:“我接受自己的缺点后,就能包容妈妈了。”
接妈妈回家,Lulu还是有些不安,不知道妈妈还会不会像在老人院那样天天发脾气。她希望,慢慢教会妈妈满足现状。跟妈妈一起看电视时,她经常跟妈妈说,你看那个人,乱发脾气,别人都不喜欢她;另外一个人,整天笑笑的,朋友就很多。直接跟妈妈讲是不行的,Lulu希望通过别人的例子,潜移默化地让妈妈学会与人相处。
如果不尝试让妈妈回家,Lulu认为自己会后悔。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妈妈回家后,不出状况,安安祥祥地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日子。
从不反驳 只因婆婆是先生的妈
一般来说,媳妇与婆婆相处难。Flora结婚后,在婆婆家住过3年,移民加拿大后,也请婆婆来探亲3个月。与婆婆的相处,从来没争吵过,婆婆说什么,不管是否接受得了,她都是听,从来不反驳什么。谈到婆媳相处之道,她的观点很鲜明:“除了忍,还是忍。”
只因她是先生的妈
听着就像三从四德的小媳妇,但Flora是在日本留学的硕士,有主意有个性。传统的思想来自妈妈。结婚前,Flora的妈妈就教育她,一切要以婆家为主。要听婆婆的,让婆婆。
在国内时,Flora刚结婚时住婆婆家。什么都听婆婆的,每天下班后给婆婆煮饭。来温哥华后,请婆婆来探亲,婆婆不煮饭,不做家务,Flora还处处顺她。婆婆很挑剔,她抱怨的时候,Flora不吭声。
大女儿看不过眼,觉得奶奶不讲道理。Flora说:“就凭她是你爸爸的妈,不用讲什么道理。没你奶奶就没有你爸,没你爸爸就没有你,凭这个,你就得尊敬她。”
娘家婆家大沖突
当Flora和先生Leo去日本读书时,婆家曾经与娘家有过一次大沖突。那时大女儿还小,就暂时留在国内,由Flora的妈妈和姐姐带。Flora夫妇的房子当时还没卖,在孩子学校附近,为了接送孩子上学方便,就让妈妈和姐姐住家里。
婆婆得知后,大发雷霆,她觉得让媳妇家人把儿子媳妇的房子占了,是不可以容忍的事情。愤怒的电话一次次打到日本,让Flora夫妇回国处理这件事。他们只好放下手里的事回国。处理结果是,Flora娘家人退出,把自己家房子钥匙交给婆家。
后来,婆婆去住了一阵子,觉得不方便,就回自己家了。保存钥匙,主权在自己手里就可以了。娘家人继续帮助带孩子,接送孩子要走很远的路。Flora说,下雪天,姐姐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很辛苦。
先生领情很重要
与婆家相处,小心忍让,让Flora感到欣慰的是先生Leo的领情,他知道太太不容易。在Flora的妈妈来帮忙带小女儿时,尊敬岳母。
Flora说,有些男人大男子主义倾向严重,不尊重太太,当妈妈和太太沖突时,不问青红皂白就认为是太太的不是,站在妈妈一边。太太忍让也觉得是应该的,还嫌做得不够好,这样就会让太太很受伤。好在Leo瞭解太太受的委屈,感谢她在与婆家相处时的忍让。
“我妈妈在工作单位是处长,有点女强人风范,但在家里是标准的贤妻良母。与自己的媳妇和女婿都处得不错。”Flora说,妈妈帮Flora带孩子、煮饭,也不多话。
但让Flora感到有压力的是,妈妈在生活和孩子学习上的建议很多。她认为对身体有好处的,就强迫他们吃;孩子不想学的东西,强迫他们学。对这个问题,Flora说,妈妈已经是老太太了,很多建议不一定对,表面上顺着她,实际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对症下药” 收买婆婆心
女人最大的敌人仍是女人,任自己有多精明能干,一碰到叫“婆婆”的人,气焰就不得不灭了一大半。
以下列出的是婆婆几大派和破解招数。
一、爱心派
这样的婆婆是慈母,爱心像海一样广阔,她会天天打电话给儿子,提醒他回家吃饭。儿媳的出现会立刻威胁到她的主人地位,一有风吹草动,她便会怀疑儿媳存心篡位,所以处处对儿媳心存提防。面对这样的婆婆,一定不要当面逞强,因为她们往往认为“被需要”时才能安心。所以,儿媳最好装无助扮可怜,让她来照顾自己、指点自己,让她继续发挥母爱的光辉,让她感觉到自己非常重要,这样小两口的日子就能风平浪静。
二、慈禧太后派
如果未来婆婆是挑剔冷漠的慈禧太后派,即使儿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在她的面前,还是无法达到她的标准。这样的婆婆最好在与其见面时穿得保守一些,否则她肯定会鸡蛋里挑骨头。不过,也无需过于迁就,免得弄巧成拙,被婆婆认为自己过于寒酸。所以,不必白费力气,达到她的所有标准。最好的方法便是集中力气,表现自己的擅长,令她刮目相看,同时让她瞭解自己不是个摇尾乞怜的人。
三、家庭主妇派
此类婆婆是典型的家庭主妇派,一生绕儿女团团转,好不容易等到女儿长大,但这时的她也与社会脱节了,根本走不出厨房。遇到这种善良的主妇,就很容易应付,对其有礼貌,经常向她微笑,说谢谢,就会获得她的好感。
需要理解的是,这样的婆婆把一辈子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儿女身上,当儿子要离开她的时候,她的空虚是难以言表的,而且内心很敏感脆弱。她担心会因自己的“无知”被儿子儿媳疏远,所以作为儿媳必须时时要消除她的不安,要经常看看她,或者及时告诉她未来有什么计划,让她感觉到自己还有价值。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