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之初,不经意间听到这样的玩笑:“中国人最喜欢攀比了,不过到了加拿大,再怎么喜欢,也得入乡随俗,所以只剩‘三比’了!”追问之下,才搞清“三比”就是“比房子,比车子,比儿子。”
当时,年青气盛,心想:这些人好俗啊,我就永远不会成为这样的人!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星期天的两个电话,让我意识到:我其实也是这样的人!
事情是这样的。星期天的早上,我听到了朋友的留言,说她刚盘下一家杂货店。有空给她回电。我打过去后,接电话的是她的儿子。他和我家老二同校,刚满十二。他向我汇报此时父母都在店里忙碌,就他带着三岁的妹妹在家。
“妹妹这么小,你管得住吗?不如阿姨过来帮忙吧。”与其说我想帮忙,不如说我潜意识里对一个十二的男孩看管一个三岁的女孩有点不放心。
“不用!这是我妈的手机,你有事就打给她吧。”小男孩一说完,就挂了线。别看他是男孩,应该还很敏感呢,显然是从我的语气里听出了我的动机。
他母亲一直在忙,没给我回电。下午五点,我又打电话去她家,还是她儿子接的,说父母一天都没回来过,他一整天就在家看管妹妹。妹妹吃饭,上厕所,他全包了,一点问题也没有。
他妈妈晚上八点才回电,应证了这孩子在家独立带了一天的幼儿。我的内心很受震动。心想:我的小儿,比他大近一岁,可是,绝对没有这么懂事,能担起这个责任。首先我不会放心,其次儿子也不会有这个愿望。要求他全天带着三岁的孩子,那是不可能的。
这一比,一股失败滋味明显地涌上心头。有句古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的朋友并不穷,但相比之下,她没有条件象我一样,二十四小时在家守护。她家的每个人,自然而然就分担了各自的责任。同样是男孩,她的孩子,从小就有了让人依赖的品质,这是读多少书,练多少琴,都培养不出来的。
比着比着,这种失败的滋味开始泛滥成灾。我开始深刻的自我检讨起来。回顾走过的路,这些年,“比房子”的事,我们也不是没干过。朋友买了大房子,我们不也跑到用样的区,买过一间不差上下的房子吗?
实践总结:在加拿大,住大房是近乎愚蠢的事(当然请得起住家佣人的富豪除外)。一年四季,前院后院的活,还有做不完的家务,和永远不能停顿的保养和维修。最不合算的是年年都长的地税。如果你的收入不是游刃有余,那住进一个大房子,真是自找苦吃的事。
再说“比车子”,虽说不是我干的,我家老爷也买过名牌车,那也肯定是想和人比的缘故。买个大房子,运气好的话,卖出去,钱还在。车子根本就是一个消耗品,象我这样务实的人,是绝不会主动去买名牌车的。
公平的说,这些年,我真正和人在比的是“儿子”。生的时候,就有“比”的心理了。我怀第一胎时,有人和我丈夫开玩笑:“我猜你一定得个漂亮女儿,因为你长了一副外公相。”当时,我就很不服,心想:这不是一张乌鸦嘴,在瞎说八道吗?
果然,我第二胎,想要一个女儿,都要不到。要不到,虽然是美中不足,但我内心还是很沾沾自喜的,因为我丈夫抱着一双儿子,曾自得地对我说:“嗯,这些人的嘴真臭啊,敢说我是‘外公相’,如今,他们是不是得说我是天生的‘爷爷命’了!”
养儿的岁月里,实事求是地说,我是尽力的。我做了我所能作的一切,希望自己是个好母亲。随时都想确定自己做得合格。这个过程中,我用得最多的是比较法。我不停地把他们放在人群中,和人比较,每一次体会到他们的不足,就检查自己,感觉到失败。其实,随着孩子的长大,我应该彻底改变这种心理。因为,如果我没有一个健康客观的心理,那将是孩子的不幸。
有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有的孩子是篱笆墙里长出来的草。每一种,都是鲜活的生活,丰富的生命。就象“比房子,比车子”是俗不可耐的事一样,如果总有“比儿子”的心理活动,那也绝对是阴暗消极。
有一阵,我很怕自己有“儿子总是自己的好”的心理,在拿孩子和人比较过程中,看到别人的成绩和优点,就叫儿子向人学习。其实这还不是我希望儿子能超过别人的心理在作怪吗?
这么多年了,大房子也住过了,好车也开过了,没多大意思。所以,房子,车子,相信是绝对不会再去比了。“比儿子”的错也已被承认,今后,从内心深处,能不能不再去比较,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