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主要的典籍,其本意就是道经的总集。大约在公元6世纪末时,道教的藏经之处被称为藏,而到宋代时,人们才普遍把一切道经都称为《道藏》。道藏实际上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它的编写历史已有1000多年之久,前后有数十部问世。1000多年以来,《道藏》一直是编了又散,散了又编。不过,就其内容和思想来看,它们之间的继承性一直是很强的。所以,尽管这么长的历史当中有很多部《道藏》,但从其种类上看,实际只有一种,而后编者只是前编者的增补版本。 另一方面,《道藏》的发展命运还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兴衰状况。在太平时期,往往就会有许多文人、道士、挺身而出,并在帝王贵族或富豪的支持下,来进行《道藏》的编写。尽管他们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尊崇和发展道教,有的是为了自己虔诚的信仰,有的是为了政治的稳定,但他们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道藏》的编写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西晋(公元4世纪)到唐代的“安史之乱”(公元8世纪);第二个时期是从唐朝的肃宗年间(公元8世纪)到北宋徽宗年间(公元11世纪);第三个时期是从南宋孝宗年间(公元12世纪)到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 所以,人们在今天能看到的道藏,基本上就是明代所编的,共510函,5485卷,包括1476种书。现在流行的有后世重印的四种版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