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无声不传,古老的吴歌,主要是通过歌声一代代流传下来。
所谓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井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用吴语演唱的山歌、小调、号子等民歌。锦锈的江南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相传公元前13世纪,殷商未年周王派长子到江南无锡建都并"以歌养民",从此吴歌这条灿烂的文化长河已经流淌了3000年。
从其音乐形式来看,吴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篇幅不长的短歌,一类是长篇叙事歌。
短歌包括山歌、时调小曲和劳动号子。婉转的吴侬短语,加之曼丽甜润的曲调,使吴歌带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清丽柔和风味。
山歌,盛行于江浙一带每个乡村,农民们称它为"解疲劳"、"解烦闷"。浙江省嘉善县的山歌最为流行,至今,那儿的农民还能吟唱几首,关于嘉善山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会唱山歌的年轻人来到嘉善,他叫张良。
张良很会唱山歌,他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有一位姑娘听了他的歌后,爱上了他。他们结婚后,因为家里贫穷,张良带着儿子,告别了妻子和幼小的女儿,摇了一条船去贩杨梅,他摇一橹来过一村,唱着山歌去了。聪明的儿子把张良唱的歌词刻在木船的平其板上,刻了好多好多。张良外出了9年零9天,这一天,终于回来了。家乡变了,妻子女儿不认得他,他也不认得妻子女儿。他对着一个姑娘唱情歌,谁知,这个姑娘就是他的女儿,他羞愧难当,把满满刻着山歌词的船板全烧了,所以现在的"十只山歌九只唱不全"。
嘉善农民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没有山峦阻挡的坦荡平原,只有如网交织的潺潺细流和浩瀚的湖泊卷起的排天巨浪,孕育了山歌固有的曲调:有摇着小船悠悠而行的缓慢低沉的乐曲,也有如江河水涨咆哮时的激越明快的歌声。它们都像水乡景色那样清新优美、悦耳、娓娓动听,有如水乡田野上的油菜花,清香中带几分泥土气,随风荡漾,沁人心肺:又像小河流水一样叮叮咚咚流向远方,高亢时嘹亮悠扬,低沉时缠绵悱恻,以歌当话,如诉心曲。山歌的曲调,充满了水乡的韵味。
吴歌多咏爱情生活,与"西曲"中多述商旅生活、水边离情,及北方民歌多勇武粗扩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独具一格。吴歌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的一绝。
吴歌最为著名的短歌是以"子夜"为题而作的《子夜歌》,相传为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作。歌中唱道:
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
描写一个女子在深夜里仿佛听到情人低低的呼唤声,情不自禁地空自答应,非常生动传神:夜静人息,万籁俱寂,一轮圆月当空悬照,蒙陇的村舍在淡淡的雾霭中显得更加秀柔,如仙山琼阁,虚无缥缈。我们仿佛感到了春夜的清爽,闻到了淡淡的花香,仿佛听到了姑娘那甜甜的应答声,在微风中飘荡。人们不自觉地走进歌儿营造的轻柔宁静的气氛,简直不敢大声喘气,生怕破坏了这美的意境。这首歌意境深远,感情轻柔似水,令人身心为之一清。
《子夜歌》也是吴歌中的情歌的代表作。这首歌委婉而含蓄,给人一种"水"的感觉,感情的抒发悠远绵长,在人们心中旋来旋去,虽不强烈,却余波荡漾。
读着它,使人觉得感情像清平的江水一样悠悠而来,在心头阵阵盘旋,很快蓄成了一池深潭。
吴歌的短歌、曲调有其优美的一面,也有其低沉的一面,正像流水,有欢乐的时候,也有呜咽的时候,如反映封建、半封建社会穷苦大众的痛苦生活的短歌,曲调就十分低沉。如历史上一首著名的吴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曲调低沉,含思婉转,令人感到凄凉哀怨。
山歌中还有船歌、儿歌。夜间摇船,颇感寂寞,一曲山歌,一问一答,可以驱除睡意,带来欢乐,像《夏墓落》往往是摇船时唱的。
山歌的演唱,也是有独特的时间和场合的。山歌的演唱时间,习惯上是从春天插秧开始,到秋收稻谷为止,冬天是不唱的。耕田时,在赤日炎炎下,双膝跪地,在茂密的稻苗中,双手除草、松土确是十分艰苦,但是,唱歌能消除疲劳。这时候是唱山歌的最好时机了。有时对唱,此起彼落,有时独唱,隅隅低语;夏夜乘凉,也是山歌手大显身手的时候,在空旷的场地边,在桥头树下,往往是对歌唱歌的场所,有的还摇船去寻找对歌手,直到深夜才归。
江南太仓双凤地区也是著名的吴歌之乡。双凤民歌有优美动听的山歌小调、头歌和邀歌等。
30年代进步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就是根据当地流传的吴歌《知心客》改编的。
《知心客》的作者张仰求是太仓人,他是一个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他擅唱民歌小调、擅拉江南丝竹乐曲,在江南一带颇有名声,人称"琴王"。
30年代,他常到上海为歌女或歌妓编曲伴奏,《知心客》就是应她们之请用民歌素材改编成的。田汉、贺绿汀等新文艺工作者为了电影《马路天使》的需要,深入生活,搜集有关歌女、歌妓生活的音乐素材,在"花局"中恰巧发现了这首《知心客》,精心加工成《天涯歌女》。田汉学习运用了民间文学比兴、夸张等修辞方法,写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深刻,像一首优美的诗,增强了曲调的艺术性。
《天涯歌女》经过推陈出新、精心加工,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得到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把这首歌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经过金嗓子周璇声情井茂地演唱后,不迳而走,广泛传播,成为烩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长篇叙事吴歌,是在短歌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口头再创作,加以生发、延续、充实、完善而逐渐发展而来的。吴地人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当农忙时节,劳动强度大,时间长,为了消除疲劳,常常将一个有名有姓有地点有情节的事物编成山歌在田野里唱,故有"真山歌,假曲子"的说法。另外,吴地河网密集,城乡交通主要靠木船,乘坐在舱中的旅客,为了消除寂寞,也编一些耳闻目睹的奇闻运用山歌形式来演唱。民歌手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把埋藏在泥土里的珍珠挖掘出来,使它们重现异彩。现在搜集整理出的长篇叙事吴歌有《五姑娘》、《白六姐》、《魏二郎》、《赵圣关》、《孟姜女》、《薛大郎娶小姨》等多部。长篇叙事吴歌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如在当时当地流传的轰动一时的新闻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