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也称“戏文”,是元(公元1279—公元1368)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现浙江等地仍泛称戏曲为戏文)。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形成的。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在南方民间广为流传。 在明(公元1368—公元1644)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公元1368—公元1644)、清(公元1644—公元1911)两代的戏曲影响很大。 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左右,但是全本留传的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上身》、《牧羊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等等。 杂剧是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中各有所不同,其后历代都有此名“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等。 传奇也叫传奇文,是小说的体裁之一。一般是指唐(公元618—公元907)、宋(公元960—公元1279)作者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且成为曲艺和戏曲的素材。多是一些奇异的故事。 另外,传奇也是明清的演唱南曲的一种形式,其结构大致与南戏相同,但是更加紧凑,情节也更加复杂,人物的刻化也更加细致。曲调、表演艺术、脚色分行等也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吸收和继承了一部份元杂剧的遗产,还兼用了一些北曲曲调。每本传奇一般分为四、五十出不等。这在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当时的主要剧种如昆腔、弋阳腔、高腔等等,都以演唱传奇为主。 清明两代传奇作家有七百余人,作品将近两千种,保存流传至今的有六百余种。 “五大南戏”作品指哪几部? 在元代南北统一之后,南戏逐渐北上,出现了南北戏剧艺术交流的局面。南戏的作家们善于吸收各种艺术养料来充实自己,因而使得南戏的剧目不断的丰富,甚至连一些杂剧也被改编成南戏进行演出。 到了元(公元1279--公元1368)末、明(公元1368--公元1644)初之际,南戏就更加成熟,在创作上出现了新的高峰,当时产生了“五大南戏”这五大南戏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这五大南戏的作品,在戏曲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