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内的疼痛,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是一种常见病,以春夏季为多见,特别是以梅雨季节更为多发。自1986年以来,笔者采用针灸方法共收治350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年共统计350例,其中,男220例,女130例,年龄在16~85岁,16~30 岁60例,31~40岁86例,41~50岁111例,51~60岁48例,61~70岁42例,71~83岁3例。病程最短5天,最长10个月,其中以2~6个月为最多,共计250例,占71.4%;345例单侧坐骨神经痛,5例双侧坐骨神经痛。 1.2诊断标准:①每个病例具有典型的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即疼痛自腰部或臀部沿大腿后 侧及小腿外侧,并向足背外侧放射。性质有刺痛、酸痛、胀痛、隐痛或冷痛;②患侧腰部、 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等有压痛;③抬腿试验阳性;④血沉增快;⑤排除其他器质性疾患 。本组350例中,原发性320例,继发性30例。 2.治疗方法 针灸取穴:①主穴为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环跳、阳陵泉、委中、承扶、承山、悬钟、昆 仑。②配穴:湿热加行间、侠溪、内庭;外伤血瘀加委中放血;腰骶部痛点梅花针叩刺,加 拔火罐;寒湿者加腰阳关、加灸;虚证者加肝俞、肾俞,多用温针灸(烧针尾)。 针灸手法:用提插或捻转补泻法。实证、痛甚、病初起,用泻法;虚证、酸重及恢复期间用 补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天,再进行第2疗程、第3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消失(包括原压痛点、压痛消失),各项检查正常(包括血沉降至正常水平),并随访一年以上未见复发现象;显效:疼痛消失,各项检查正常,但随防中发现轻复发现象;有效:疼痛减轻,各项检查基本正常,但半年内有复发;无效:经治疗4个疗程后,病情无变化或因故自行中止治疗。 3.2经1~4个疗程治疗,痊愈250例(其中原发性230例,继发性20例),占71.4%;显效67例,占19.1%;有效24例,占6.9%;无效9例,占2.6%。总有效率达97.4%。 4.典型病例 王××,男,45岁,坝头镇南港村人,1990年5月6日就诊。主诉:左大腿自发性疼痛2个月。2个月前在左腰臀部不知不觉酸痛,自己不加注意。约过了10余天,疼痛向左大腿后侧放射,直至左足4、5趾。在当地医院诊治,服过中药西药(具体用药不详)不见效,昨天因天气变化(下雨),疼痛更加剧烈,左下肢一动就痛,痛实难忍,咳嗽、呼吸其痛加剧。询问患者从小就有咽痛史,未经治疗,每次皆自愈。胃脘不适,右下肢不痛。检查:心、肺、腹(一) ,t:37℃;p:76次/分;r:24次/分,bp:16/10.1pa。腰椎骨无压痛,左下肢抬腿试验40°(阳性),左侧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处有压痛,左腓肠肌轻度萎缩,围径比右小1.2cm。血沉35mm/h,腰骶x线片(一)。诊断:左侧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治疗:按上法针灸治疗一疗程,疼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人,血沉12mm/h。为巩固疗效,再针灸5次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5.讨论与体会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症"范畴,多数为外邪侵犯膀胱经和胆经,取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则。故用大肠俞、委中、昆仑等穴,以疏通太阳经脉,驱邪外出。针刺环跳、阳陵泉、悬钟等穴是为了通经活血,行气止痛。局部点刺放血,使瘀血从皮肤排出,再加电针,结合艾灸和梅花针气止痛。局部点刺放血,使瘀血从皮肤排出,再加电针,结合艾灸和梅花针叩击,然后拔火罐,一方面可针对性地驱风祛湿、温通经络、止痛消肿,另一方面增强局部血流量、加速血循环,以增强疗效。 针刺环跳、委中、阳陵泉3穴,应有触电感及酸胀向整个下肢传导,并至足趾为佳,如果只是局部酸胀,则疗效较差。局部没有酸麻胀等得气感,而向小腹或外阴部放射,则无疗效,应从新调整针刺方向,每次针刺加电针,留针15~25分钟,并节房事,避重活,在治愈后,更注意保护腰部,尽量避免受凉及扭伤。如需腰部负重或剧烈活动,工作前先进行一些预防活动,使腰部有些准备,应避免久卧湿地及防治各种感染。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型坐骨神经痛,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本组除30例继发性用适当药物,进行病因治疗外,其余单纯用刺灸治疗,但不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如进行3个疗程,仍无显著疗效,应改换其他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