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诗人朱自清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是苏东坡的铁杆迷。在朱自清出生时,他那书生气十足的父亲从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得到灵感,给新生儿取名"自华"。据说,"朱自清"一名是他在上大学前自己改定的。据说,那是因为当时家庭经济吃紧,他要以"清"字自励。"清"者"清账"、"清偿"、"清楚"也。
中国的算命先生中确实有高手,朱自清一出生,就有算命的说他"五行缺火";为此,朱小坡又给儿子取了个号,叫"实秋";因为"秋"字带"火",另有寓意"春华秋实"。有意思的是,梁实秋本名治华(与"自华"音近)。不知梁家如此取名,是否也出于同样的考虑。
朱自华的文字风格跟梁治华的确实很接近--朴实、自然、洒脱,看似寡淡实则丰腴,表面软塌塌实则硬朗。那样的风格迥然不同于鲁迅的剑拔弩张,郭沫若的豪荡爽利。孙伏园说"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虽然那时我们都在二十左右的年龄。"朱自清的文字对读者的感动不是棒喝的顿悟,而是修习的渐悟。乍读之下,你可能感受不强,因为那不是一"板砖",拍得你晕头转向或肌肤生疼;而是一根针灸师手中的细针,在你不经意间,猛一下针尖就穿越了你敏感的皮肤,进入了你的肌肉,其疗效慢慢地蔓延到你的神经、精神,可谓"沁人心脾"。朱自清的文字可以比成老杜笔下的"春雨","润物细无声"。朱自清对春雨观察极细、体验极深、描绘极灵。他把春雨比成牛毛,而回春妙手指缝间的药针就如同牛毛,刺得我们的肌肤痒痒的、酥酥的,在心上留下经久不灭的印痕。
由于朱自清的散文名声太大,很多人已不晓得他跟他那一代的许多文人一样,是从写诗起家的。在二十左右的年龄,他写了相当数量的诗,大约在四十岁时,他已贵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曾自白说:"我的兴趣本在诗,现在是偏向宋诗;我是个做散文的人,所以也偏爱散文化的诗。"这话既说出了他跟诗的渊源,也说明了他的诗的特点。当年,他跟闻一多是清华中文系的双子星座。如果说闻是唐诗的现代传人的话,那么朱是宋诗的现代传人。因为宋诗的主要路数承自韩愈,是韩文公所说的"以文为诗"--像写散文一样地写诗。有些人把中国现代诗歌的散文化归功于艾青,其实有更早的朱自清的贡献。
记得上中学时,我就读到了朱的诗歌代表作--长诗《毁灭》,现在还记得最后两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朱自清的思想虽说卑之无甚高论,但都很切实,都有现实指导意义。俞平伯赞誉《毁灭》是"一首充满积极意味的诗。"我把那两句诗当作了我人生的箴言,而且在以往的生涯里,我就是循着这箴言,保持着积极的姿态,一步步走过来的。
铁骨朱自清
朱自清最感动人的还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气节。
他长期患有严重的胃病。由于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和治疗,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彻夜的疼痛和呕吐。中年以后,他就是在病魔的折磨中,坚持进行大量繁重的教学、写作和社会工作的。他是1984年8月12日去世的,6月间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了不足39公斤。但他仍然积极认真地上课、参加会议、伏案工作。
最感人的是,朱自清虽然是资深教授,工资很高,但国民党政府时常缺额发放,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上升。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政府故意给他们发放可以低价买"美援面粉"的配给证。朱自清当时贫病交加,家里孩子又多;这配给证可以说是救命稻草。但他深明大义,洞悉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邪恶用意,出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气节,他在由他的学生吴晗送来的《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庄重地签了自己的名字,并当即命令儿子退还配给证。1984年8月10日,朱自清已在死亡的边缘,他勉强睁开眼睛,看着守在身边的三个孩子,握住坐在床边的夫人的手,一字一顿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
这临终遗言的价值胜过了他所有的著作,使许多所谓著作等身的作家的意义等于零。在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名文《别了,司徒雷登》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家朱自清
朱自清的性格特点是中正平和,所以他最适宜写散文,而不是诗;因为诗需要激越、激情甚至偏激。
作为散文大家,他的一些代表作,如《绿》、《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给亡妇》等一发表,就广为流传,选入中学课本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写作。有多少人,包括我本人,在文学练习期,曾沉浸于朱氏散文的意境里,模仿过他的调子,甚至"剽窃"过他的措辞。论写景状物,在"五四"那一代散文家中,还有谁比他更细致、更精致?杨振声夸赞朱氏散文说:"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
朱自清的诗是散文化的,而他的散文又饶有诗味,正如郁达夫说的:"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善于进行风格概括的李广田说:"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发妻武钟谦与他伉俪十二年,生下了六个孩子,只有三十一岁就撒手西归。朱自清虽然很快就续了弦,但他对堪称传统妇女典范的先妻仍念念不忘。一天深夜,他独自坐在书房里,听着寒风拍打着窗户,于微弱的灯光中,恍惚见到先妻前来问寒嘘暖,不仅潸然泪下,奋笔疾书:"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这篇用泪水写成的至文,使很多人都读得落泪。据一位中学教师说,"她每次给学生讲此文,总听到学生间一片唏嘘声,有多少女孩子且已暗暗地把眼睛揉得通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