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丹陛之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蔚然壮观
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大都是以太液池(今北京北海和中海)为中心建设起来的,宫殿在太液池东岸,紫禁城仍选址在这里,只是比元宫稍向南移,同时将大都北墙和南墙也向南移动。北京全城呈略横的方形,东西6650米,南北5350米,四面城墙包砖,有九座城门,各门外各有瓮城。城门上有两层三檐的高大城楼。瓮城上四层有箭楼,以大砖砌墙,十分雄伟坚实。在北京东南、西南二角,城墙上建造了高大的曲尺形平面角楼,也是砖砌四层。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南城墙正中的正阳门和它的瓮城前门、德胜门瓮城等城楼和东南角楼了。
紫禁城在都城中轴线的中段,东西760米,南北960米,只有唐长安太极宫城六分之一强。在紫禁城紧北,以拆除元宫的废土和开挖紫禁城护城河的土堆成一山,高约50米,称镇山(又称景山),含有镇压元朝王气的寓意,山下正好压着元宫的延春宫。山上最高点正在全城中轴线上,在此建一大亭,是全城的制高点和平面的几何中心,强调了城市严格的如几何图案般的有机构图。景山以北沿中轴线有鼓楼和钟楼,与景山遥相对望。
明代为加强北京的防卫,计议加建一圈外郭城,先从居民较多的南面开始,但另外三面以后没有建造,使整个北京最后成为凸字形平面。南面新加的城墙称外城,原城改称内城。外城南部有天坛,内城以北有地坛,东、西各有日坛、月坛,形成为外围的四个重点,簇拥着居中的皇城和宫城。太庙和社稷坛在宫城正门午门前左右,紧靠皇宫。
皇帝在每年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要分别到天、地、日、月四坛举行祭祀。天地日月、冬夏春秋、南北东西,这种种对应,显示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由于南面扩出外城,使全城中轴线大为加长。依轴线全长,自南而北全城构图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自外城南墙正中的永定门到正阳门,最长,节奏也最和缓,是高潮前的铺垫;第二段自正阳门至景山,贯串宫前广场和整个宫城,较短,处理最为浓郁,是高潮所在;第三段从景山至钟、鼓二楼,最短,是高潮后的收束。欧洲人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以音乐相比,那么全部中轴三段就好象是交响乐的三个乐章:第一段好比序曲,第二段是全曲高潮,第三段是尾声,相距很近的钟、鼓二楼就是全曲结尾的几个有力和弦。全曲结束以后,似乎仍意犹未尽,最后再通过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的城楼,将气势发散到遥远的天际,就象是悠远的回声了。在这首乐曲的"主弦律"周围,高大的城墙、巍峨的城楼、严整的街道和天、地、日、月四坛,都是它的和声。整座北京城就是这样高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着音乐般的和谐和史诗般的壮阔,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名篇巨制媲美的艺术珍品。
紫禁城最大的门太和门和内金水桥,正中的白石路面是专供皇帝用的御道
北京城的艺术构思还体现了中国人特别擅长的色彩处理能力:中轴线上的高潮即紫禁城广泛使用华贵的金黄色琉璃瓦,在沉实的暗红墙面和纯净的白色石栏的衬托下闪闪发亮;散在四外的坛庙色彩与它基本一致,遥相呼应;而城楼和大片民居都是灰瓦灰墙;它们又全都统一在绿树之中,呈现着图案般的美丽。 英国人爱孟德・倍根在所著的《城市的设计》中说:"也许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就是北京了,这座中国的城市是设计作为皇帝的居处,意图成为举世的中心的标志。……在设计上它是如此辉煌出色,对今日的城市来说,它还是提供丰富设计意念的一个源泉"。
"紫禁城"这个名称本身,也显示了天人合一观念。"紫宫"原是星座的名称,又叫紫垣或紫微宫,是环绕古代被称为"帝星"的北极星周围15颗星的总称。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事相互对应,北极星恒定不动,被称为"帝星",以示皇权的稳固,所以从秦汉起就常以"紫宫"称皇帝的宫殿。"禁"字表示禁卫森严。合紫、禁二字为一词,就是紫禁城。
紫禁城是北京全城的第二段,从正阳门以北宫殿区起点大明门(现已不存)算起,向北穿过皇城、宫城,至景山之颠为止,轴线全长约2500米,本身又可以分为三小节,同样有如交响乐,组成前奏、高潮和尾声三个辉煌的乐章。第一节最长,由大明门至宫城正门午门,共有三个串连的宫前广场,为前导空间;第二节即紫禁城本身,由前朝、后寝和御花园三部组成,是高潮;第三节最短,自紫禁城北门神武门至景山峰顶万春亭,是系列的收束。每一节和各节中的每一小段的艺术作用和艺术手法都有不同,但又相互连贯,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共同服务于渲染皇权这一主题。
大明门体量较小,建在平地上,只是一座单檐开三券洞的门屋。门内天安门广场呈丁字形,先是丁字的一竖,狭窄而长,两旁夹建长段低平的千步廊,以远处的天安门为对景。纵长的广场和千步廊的透视线有很强的引导性,千步廊低矮而平淡的处理手法意在尽量压低它的气势,为壮丽的天安门预作充分的铺垫。在天安门前,广场忽向横向伸展,高大的城楼立在城台上,台下开五个券门,门前有向南凸出的金水河和正对五门的五座石拱桥,洁白的石桥栏干、华表和石狮,与红墙黄瓦互相辉映,显得十分辉煌,气氛开阔雄伟,与大明门内的窄小低平形成强烈对比,是前导序列的第一个高潮。这种欲扬先抑的处理是中国建筑群体构图经常采用的卓越手法。中国建筑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更为含蓄和内在,天安门广场是一个杰出范例。
明紫禁城午门的南向
端门广场方形而封闭,气氛收敛,性格中庸平和,是一个过渡性空间,为另一个更大的高潮午门的到来预作酝酿。
午门广场呈纵长矩形。午门屹立于广场尽端,平面继承隋唐以来如大明宫宫阙含元殿的传统,作向南敞开的凹字形,在高大的城台正中立重檐大殿,从广场地面至殿顶高40米,是紫禁城的最高建筑。在左右凹字转角和前伸的尽端各建重檐方亭,其间用廊庑联结,轮廓错落,体量雄壮。广场两侧的朝房较低,午门下的两座值卫小屋也被有意压小尺度,更衬出午门的巍峨。午门左右前伸,扩大了景物的水平视角,也丰富了整体造型。凹字平面有很强的表现力,当人距午门越来越近时,三面围合的巨大建筑、单调的红色城墙逼面而来,封闭、压抑而紧张的感受也愈来愈强。人们沿着纵长广场很长的中道行进需要较长时间,使此种感受得以充分激化。总之,艺术家通过种种手法,造成非常威猛而震憾人心的气氛,以显示皇权的凛然不可侵犯。
明紫禁城午门的北向
第二节从进入午门以后开始,太和门广场气氛大为缓和,是从大明门起三个宫廷广场气氛层层加紧以后,转向全系列最大的高潮太和殿广场之间的过渡。广场上的建筑体量不大,有又一条金水河蜿蜒流过,上架五座石桥,也很增加了一些活泼气息。
太和殿广场呈正方形,四面廊庑围合,约40000平方米,是整个宫殿区乃至整个北京城的核心。大殿在广场北部,高踞于三层白石台上,正面通长达60米,面积2380平方米,从广场地面至殿脊高约37米,是中国现存最大殿堂。院南正中为太和门,左右有较小二门,再左右以角楼结束。左右廊上各有一座楼阁,是广场横轴。
太和殿广场的性格内涵非常深沉丰富。大殿的巨大体量,它和层台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立体构图,以及金黄色琉璃瓦,红墙和白台,使它显得异常庄重和稳定,是"礼""的体现。"礼辨异",强调区别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渲染天子的权威。同时,又在庄重严肃之中蕴含着平和、宁静和壮阔,寓含着"乐"的精神。"乐统同",强调社会的统一协同,维系民心的和谐安定,也规范着天子应该躬自奉行的"爱人"之"仁"。在这里既要显现天子的尊严,又要体现天子的"宽仁厚泽",还要通过壮阔和隆重来张示被皇帝统治的这个伟大帝国的气概。艺术家通过这些本来毫无感情色彩的砖瓦木石,和在本质上不具有指事状物功能的建筑及其组合,把如此复杂精微的思想意识,抽象地但却十分明确地宣示出来了,它的成就是中国艺术的骄傲。
内廷的中心乾清宫曾是皇帝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
从大明门开始到太和殿,所有广场全用大砖和石头铺砌,没有花草树木,以加强严肃的基调。
太和殿以后有中和、保和二殿,是它的陪衬。三殿共同座落在工字形白石台座上。工字前沿突出大月台,若依上南下北方位,台形又呈"土"字。按中国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念,土居中央,最为尊贵。
后寝以横向的乾清门广场为前导,是一座纵长庭院,内分前中后三院。前院乾清宫大殿最大,中院坤宁宫较小,以后又在乾清、坤宁之间加建了一座方形平面的交泰殿,三殿共同座落在一个一层高的工字形石台基上。后寝规模远比前朝为小,但规划和建筑形象与前朝相似,仿佛交响乐主题部的再现,与前朝呼应。在礼制上,后寝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在后寝已开始有少量绿化。乾为阳,为男;坤为阴,为女;交泰则为阴阳和合。后寝三殿的命名也包含有中国人关于宇宙的哲学认识。
后寝以后是御花园,虽称为花园,但所有建筑、道路、小池甚至花坛和栽植,都规整对称,只在局部有些变化,与中国园林特别强调的自由格局很不相同。这是因为它是格局严格对称的皇宫内的花园,又位在中轴线上,局部须服从全体,以保持全局格调的完整。但其中古木参天,浓荫匝地,花香袭人,波底藏鱼,毕竟也还是较富于生活情趣的地方。
御花园以北通过一个小广场为神武门,有高大的城楼,过门经护城河即达景山,是紫禁城的结束,筑于明代。景山约高50米,中高边低,略作向前环抱之势,清代沿山脊建造了五座亭子。
作为沿紫禁城中轴线而来的汹汹气势的有力结束,显然体量不能过小,但建筑又不能太大,以免夺去宫内建筑的声势。艺术家们在此堆筑起很大的景山,在山顶建造不大的亭子,巧妙地解决了问题。景山又是整座宫城的背景,丰富了从宫城中能看到的天际线,提示宫城的规模,是宫城与宫外大环境的联系。
景山正中万春亭最大,方形三重檐,以黄色为主;两旁二亭较小,八角重檐,黄绿相当;最外二亭最小,圆形重檐,以绿色为主。在体量、体形和色彩上呈现了富有韵律的变化,并分别与庄重的宫殿和宫外活泼的皇家园林在气氛上取得和谐。
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群体构图的最高典范。古希腊美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论述艺术品的完整时曾经说过:"说完整,我是说一件具有开头、中间、结尾的事情。开头,是不需要假定任何事情在它的前面,但要有某些事情跟在它的后面;结尾,相反,必须假设在它以前有某些事情,必然的或盖然的,但后面却不需要任何事情跟着;中间,则假定前面有些事情发生而后面有些事情跟着"。他认为任何艺术品都必须运用多样统一的原则,每一组成部分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的特点,而总体又要构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北京宫殿中轴线各部分的处理都符合这一原则,但却比亚里斯多德所大为概括了的情况复杂得多了,要求艺术家有更为精微的审察能力和更为排挞的驾驭全局的魄力。
紫禁城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谈到它时说:"我们发觉了一系列区分起来的空间,其间又是互相贯通的。……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正好相反,例如凡尔赛宫,在那里,开放的试点是完全集中在一座单独的建筑物上,宫殿作为另外一种物品与城市分隔开来。而中国的观念是十分深远和极为复杂的,因为在一个构图中有数以百计的建筑物,而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同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中国的观念同时也显出极为微妙和千百万化,它注入了一种融会了的趣味。"他认为中国的伟大建筑的整体形式,已形成为"任何文化未能超越的有机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