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部,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座道场,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说白马寺的得名是由于汉朝一个皇帝夜梦金人,于是命人在永平十年(67)往西域求法,求得梵僧及佛像经卷,以白马驮归洛阳,因而建白马寺。 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传播初期最早的译经道场,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由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后来,昙柯迦罗译出了第一本汉文戒本──《僧祗戒心》,并立羯摩受戒,是中国佛教戒律的开始。史书记载,在白马寺译经的,还有支娄迦谶、安世高、竺佛朗、安玄、支曜、康孟祥、康巨、康僧铠、昙谛、竺法护、佛陀扇多等许多古代西域高僧、译经大师,大量经典的译述与流通,为中国佛教进入隋唐鼎盛时期,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传,中国第一个出家的汉僧,也是汉僧中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朱士行,就是在白马寺出家受戒。 两千年来,白马寺经历了多次兴废,历代重修中,以唐垂拱元年(685)薛怀义为住持时,规模最为宏大。目前白马寺的格局,大体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修后的规模。 白马寺现在的建筑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阁、摩腾殿、法兰殿以及摩腾、法兰墓等。 寺外东南有释迦舍利塔,俗称齐云塔,相传为汉明帝所建浮图故址。唐末五代时曾建殿宇及九层木塔,称东白马寺。宋时毁于兵燹。金大定十五年(1175) 建了现在的砖塔,现称白马寺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