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名《书》。“尚”即上古,“书”是指书写于竹帛上的历史,“尚书”即“上古的史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 《尚书》的书名是汉代今文学家确定的。汉代的《尚书》是由秦朝的博士伏生藏在墙壁中躲过秦的焚书和楚汉战争的乱世才保留下来的。 伏生从残简中拼凑出了二十八篇,经过学生传承形成西汉的《尚书》学三家,成为官学。因为伏生藏的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为了区别以后新出现的“古文”本,就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中期时,几次出现先秦留下来的版本,叫《古文尚书》,此后就引起了中国古代学术史上近两千年的今古文之争。 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典籍散失。东晋初年,梅赜献出一部《尚书》,经文下边有“孔安国传(传就是注释)”的《古文尚书》十三卷。 此书将伏生二十八篇分成三十三篇,又从当时古籍中摘编出二十五篇,凑够了刘向、郑玄所说的“古文五十八篇”。因为经文完整,注解清楚,所以很容易被接受,加上统治者的支持,逐渐取得正统地位而流传下来。 唐朝的孔颖达写了《尚书正义》二十卷,到南宋时和“孔传”合刊为《尚书注疏》(“孔传”为注,《正义》为疏)。明、清时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