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言论汇编。但他的思想和孟子有很大区别,荀子主张性恶,和孟子的性善相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人性之所以善是受后天教育的结果。 荀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生长万物的自然界而已,不能决定人的吉凶祸福。所以他提出人应顺应自然,但也能改变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荀子重视礼,也重视法,这是他对儒家学说的重要发展,后来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礼在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中有重要作用。他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强力压人。王道的具体内容是礼义和仁政。他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认为治国应该“平政爱民”。他还将君主比作舟船,百姓比作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提醒君主,如果聚敛、刑杀无度,政权就会像船一样被水打翻。 他在主张治国用礼义教化的同时也主张用刑罚镇压。因为荀子的一些思想和儒家传统有分歧,所以受到后人非议,特别是遭到宋代的程朱理学反对。到清朝末年,梁启超等人又重新肯定了荀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荀子》在西汉说由刘向编定,有三十二篇。清代学者为之所作的注释很多,清末的王先谦汇集这些成果,写成《荀子集解》,是注本中最好的。近代的梁启雄著有《荀子简释》,内容也很简便易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