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鲁国自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大事。内容有残缺,现有1.6万多字,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当时准确的原始记录。因为记载的三十七次日食有三十次同现代天文学的计算完全吻合,说明《春秋》并非虚构。原来传说《春秋》是孔子的著作,但经学者研究证实,这是鲁国历代史官集体编写的,而且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传。 现有的《春秋》分别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经文大同小异。 《春秋》的经文非常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仅四十多字,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只是历史事件的综述。这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还以史官口述为主,文字记载只起提示作用。 《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使史官的口述有了可信价值,这是史学发展的巨大进步。而《左传》的丰富史实内容又弥补了《春秋》的不足。 不过,在政治方面《春秋》有着与《左传》不同的意义。汉朝之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写的圣书,在政治及学术上有着至尊地位。历代儒生对其解释发挥,使之在经学和史学领域,甚至政治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