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儿童作文的虚构性 |
时间:2009-01-07 来源:网络 |
一、从“虚构”的基本涵义看儿童作文的虚构性 “虚构”是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汇,作为一个文论范畴,其基本涵义是指文学中的表现不同于作为原则的生活事物、事件本身。这里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首先,在内涵、内蕴上的不同。就是说,生活中的人、事、物作为客体,在性质上具有模糊性和多方面性,而文章在反映生活事物时,是以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言语作品相对于它所描摹的生活事物来说,含义较为明晰和单一,并且语言的描摹不可能是纯客观的,而带有主观的生活情感态度。 其次,作为表现形式的差异。生活事件本身是琐碎的、多声部的、各种矛盾错综交织的,而在言语作品中,生活则是向着某一明确的主题推进,是主次分明的,与实际生活有着相当一段距离。 其三,二者在心理效用上的差异。人们看待言语作品的眼光同看待生活本身的眼光有不同,即心理效用上有差异。人们多是以实用的和认知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但对言语作品却不是这样,宁愿赋予它一种非实用的色彩,把它放在共享生活情趣、提高认知能力、培养审美能力等非实用的基础上。 以此为立足点观照儿童作文,我们可以发现,儿童作文也是不同于生活事物、事件本身的。 其一,小作者在写真人真事的时候,充满了自己强烈的感情和真切的感受,表现了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态度。而这些东西,则会反作用于原来的真人真事真物,使小作者不是完全按照他们本来的面貌来表现,而是按照小作者的认识来表现。 其二,真人真事无论怎样说,都是比较散漫的、琐碎的,小作者如果不加以一定的概括和集中、一定的选择和加工,而完全被真人真事捆住了,不敢多写一点,也不敢少写一点;既不敢设身处地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又不敢发挥创造性的想象,不敢去突出和夸大那些本质特征的东西。那么,小作者就会成为习作的奴隶,埋葬在他所掌握的真人真事里面,不能成为习作的主人,最终不可能较好地表现人物(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三,小作者一般是在课堂完成作文,真人真事也多属“过去时”的人和事了,而作文的任务要求他们再现这些真人真事,对于主要的性格和事迹,他们尚能把握得住,至于具体的细节,尤其是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就没有办法再保留下来了,小作者不能不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推理、补充,正如高尔基所说,想象“可以补充在事实的链索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细节”。 其四,习作本身就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小作者在生活的海洋里搜寻、挖掘他所需要的东西时,这些东西可能只是一点一滴的,甚至一时没有什么用处。于是,小作者必须对这些真人真事的零星材料,经过消化、再创造,把原来意义不大或不明显的东西,集中起来,放在心灵和思维的“分光镜”和“放大镜”下,使它们突出表现小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的特性。 其五,儿童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它是建立在为了提高儿童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非实用的基础上,不是以生活实用的眼光看待作文。 由上面的比较阐述中不难看出,儿童作文是具有虚构性的。 二、从想象与虚构、纪实与想象的关系看儿童作文的虚构性 儿童作文可以分为两大类: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现在先从想象与虚构的关系看儿童想象作文的虚构性特征。文艺理论家蒋孔阳先生曾说:“想象和虚构是分不开的。”那么,什么是想象呢?心理学的解释是:“想象是主体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钱谷融先生则说“想象是对客观现实——存在着的和存在过的——改造和变形,”“想象与变形是水乳交融的整体。”这里的“变形”本质上就是与生活原型的不同。联系上文“虚构”的基本涵义,可以说,想象的也就是虚构的,二者是水乳交融的整体。由此看来,从广义上来讲,儿童的想象作文也就是虚构作文了。比如,《假如我是……》、《二十年后的我》等类作文,必须在想象中虚构一个人物及事件;而像《桌子和椅子》等童话故事,则需要在想象中创编故事情节;而《我的太空之旅》作文,也已完全是想象虚构了。 那么,儿童的写实作文是否也有虚构的成分呢?让我们从“纪实”与“想象”的关系上考察一番。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为此,有人直观地从“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语言形式中,把纪实作文与想象作文机械地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把它们放在互不相联的两个极点上,以为除了纪实作文就是想象作文,除了想象作文就是纪实作文。其实,纯粹的纪实作文与纯粹的想象作文相对较少,而更多的则是处于纪实和想象之间的作文。纪实和想象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两个极点之间,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连续体或区间,可以用直观图示如下: 纪实…………………………………想象 连续体或区间上的每一个点,都有纪实与想象的成分在内。愈是趋向连续体的左端,纪实的成分愈多,想象的成分愈少即虚构的成分愈少;愈是趋向连续体的右端,想象的成分愈多即虚构的成分愈多,纪实的成份愈少。由此可以发现,儿童的所有作文都处于这个连续体上,或者说,儿童的所有作文都落在“纪实”与“想象”的区间内,区间内的每一个点就是某一次作文练习。由此也可以看出,儿童作文不是两极分化为纯粹的纪实文和完全的想象文,它们往往是,纪实文中有想象虚构的成分,想象虚构文中有现实生活的基础。在儿童作文中,已经体现出了虚构的雏形,从纪实作文中细节的虚构到想象作文的全篇虚构,都有了明确清晰的表现。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之。 比如状物,为了突出该事物的特征,也经常想象和虚构。一位学生这样描写水仙花:“她们站在水中,在微风中轻轻摇晃着,俨然就是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微笑着,跳着优美的舞步,让人仿佛听到一支悦耳柔美的舞曲。”这不就是一种奇妙的想象和诗意的虚构么? 又如,在记叙文中,为了以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精神面貌,常常对景物作虚构性的描写。一位学生写自己作文之后的喜悦心情,描写了这样的环境:“阳光在树梢跳舞,小鸟在绿叶中歌唱,花儿在向我招手,蝈蝈在与我问好……”这可以说是典型的环境虚构了。 再如看图作文,儿童必须把这一静止的、不完整画面加以酝酿、思考、揣摩和推敲,把生活中分散的、零碎的生活细节和体验加以联想和联结,组成一个生动的、完整的、连续的画面,直到这一画面完全站立起来。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想象和虚构树立起来的形象。 三、宽容与疏导是正确对待儿童作文虚构性的态度与方法 既然儿童作文具有虚构性,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儿童作文呢?答案是:宽容。笔者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表明,虚构是儿童写作能力发展的产物。儿童作文虚构是儿童分析生活、综合生活、概括生活的体现,是儿童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的产物。没有对生活的梳理,这种虚构便不能产生。刚学习写话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对生活的认识水平低下,他们不可能对生活进行剪裁,只能依葫芦画瓢,甚至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看见什么写什么。只有当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提高了,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他们才开始对生活素材作出自己的处理,开始学习对生活的细节进行重新的拼接与组合,他们作文中的想像和虚构成分诞生了。由此可以说,虚构是儿童写作能力发展的产物。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它需要我们的宽容,需要我们的引导,通过引导,它将变得更美丽。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引导的度呢?这个度就是,儿童作文虚构不能违背儿童生活的真实。我们不赞成超越儿童生活圈,违背儿童生活规律的虚构,因为儿童有儿童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事方式。只要是儿童生活之中存在的,虚构就是被允许的,被认为合理的。这样的虚构是儿童生活在其头脑中的反映。卢老师在《作文教学虚实之我见》一文中提到的那个孩子,他的虚构显然受到了成人文化的污染,超越了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烧纸是成人在清明节等特殊节日悼念亡故亲友的行为,儿童为之,就显得不可信了。其实,他完全可以写“梦见”朋友又回到班上读书,或者写为了纪念这位朋友他所做的一些事情,如在爸爸的帮助下,在他朋友遇难的河边种上了一棵树等。这样就既表达了对朋友的一片思念之情意,又合乎童心童情。我们认为,不违背儿童生活的真实、符合童心童趣的应该是儿童作文虚构合理的准绳。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